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不同地区、不同流行期间分离的三株登革1型病毒(DVI)的结构蛋白E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了解各流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追踪其可能的传染来源:方法应用RT-PCR技术扩增病毒的结构蛋白E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JM109宿主菌,挑取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及序列测定,应用计算机软件与国内外参考及流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绘制基因系统发生树:结果3株DVI病毒E基因序列长度均为l485bp,编码495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1%~98%之间、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4%~99%之间:GD23/95与A88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95%(98%),与其他株的同源性相对较低,2株属同一基因型;GD14/97和GD05/99与Cambodia共享序列非常接近.3株同属另一基因型。结论广东省1997、1999和1995年流行的登革热可能来自境外不同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登革4型病毒(DV4)广东株的基因序列,比较其同源性,追查DV4的地理来源。方法RT—PCR扩增DV4 NS2a—NS2b基因片段,克隆至PGEM T载体,分析其序列。结果1990年分离的4个毒株在所分析的区段具有相同的序列,与DV4H241、814669株、1978年广东株(GD785682)和1993年广东株(GZB5)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97%(98%)、94%(96%)、93%(98%)和99%(98%)。GD785682株与DV4H241、814669株和1993年广东株(GZB5)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93%(98%)、96%(97%)和98%(93%)。结论1990年引起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的毒株很可能只有1个,1990年的毒株与1978年的毒株可能来自不同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方人鼠虫媒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调查我国南方地区虫媒病毒的感染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我国南方11个地区3077份人血清标本和401份鼠血清标本进行了14种虫媒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人血清中甲病毒(SIN,CHIK,SF,MAY,RR,SAG和GET)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0.64%,1.13%,0.64%,0.04%,0.94%,0.11%和0.18%;黄病毒(JE和DEN1-4)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2.70%和8.60%;布尼安病毒抗体(XHF和SSH),在海南人群中的阳性率分别是2.66%和5.33%。在海南三亚、琼中和琼海3个地区的鼠中,甲病毒(SIN,CHIK,RR和SF)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1.80%,6.31%,4.50%和6.31%;黄病毒(JE和DEN1-4)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3.69%和8.11%;布尼安病毒(XHF和SSH)抗体的阳性率分别是3.10%和3.79%;结论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生活的人群和鼠类不同程度的感染了甲病毒、黄病毒和布尼安病毒。  相似文献   
4.
5.
1995 年, 从海南省立才蚊虫标本中分离到1 株病毒, 编号为 H Y M1 。经理化、生物学性状及血清学鉴定表明 H Y M1 与 M A Y 病毒抗原性相近。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海南省部分地区人血清标本共426 份, 进行了抗体检测。其中当地人血清标本226 份, 阳性17 份, 阳性率为708 % 。驻海南省部队人血清标本200 份, 阳性1 份, 阳性率为05 % 。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分子水平鉴定海南省分离的两株甲病毒 (HBb17和M1病毒 )。方法 采用RT-PCR方法 ,分别扩增两株病毒基因组的 3′末端核苷酸序列 ,扩增产物经亚克隆 ,筛选重组子并测定核苷酸序列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HBb17和M1病毒分别扩增出约 1 6kb和 1 3kb的特异片段。序列分析表明 ,在 3′末端非翻译区HBb17病毒与罗斯河病毒 (国际标准株T48病毒 )核苷酸同源性为99 % ,M1病毒与鹭山病毒 (SAG)同源性为 98% ;两病毒结构基因的E1区序列 ,HBb17病毒与罗斯河病毒核苷酸 (氨基酸 )同源性为 99% (99% ) ,M1病毒与鹭山病毒核苷酸 (氨基酸 )同源性为 97% (99% ) ,M1病毒与盖塔病毒同源性为 94% (98% )。结论 序列分析表明 ,海南岛分离的HBb17病毒属于罗斯河病毒 ,M1病毒可能是鹭山病毒或盖塔病毒的变异株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登革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通过对广东省90年代以来流行的登革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初步了解我国毒株的可能来源,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扩增广东省不同年份分离的登革病毒(DEN)1型和2型NS1部分基因片段,然后进行克隆测序,测序后的基因片段与国际上已知的多个DEN1和DEN2相应的序列进行比较,并以核苷酸的差异在6%以上作为基因亚型分型的标准。结果 ①广州1991年分离的DEN1(GD03/91)与潮洲995年分离的DEN1(GD23/95)同源性很高,为97%,属同一基因亚型,而两者与从潮洲997年分离的DEN1(GD14/97)同源性均为93%,分属不同的基因亚型。基因系统树分析提示:GD03/91和GD23/95可能来自东南亚或瑙鲁等地,GD14/97可能来自新加坡。②佛山19934昕分离的DEN2(GD06/93)和南海市1998年分离的DEN2(GD01/98)同源性为93%,分属不同的基因亚型。基因系统树分析提示:GD01/98与泰国流行株ThNH-P28/93株共享序列非常接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8%,氨基酸同源性为100%,因此推测GD01/98可能来源于泰国。结论 广东省90年代以来流行的登革热来源于不同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海南省驻地部队和三个地区人群共607份人血清检测12种虫媒病毒抗体。驻地部队(385份)和当地人群(222份),黄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7%和10.4%,甲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52%和4.9%。由此可见,海南省驻地部队及当地人群存在虫媒病毒感染。在该岛的人群中,不同地区的甲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布不同。从病毒种类来看,以罗斯河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其抗体效价终作者单位:510507广州军事医学研究所点达1∶80,提示海南地区可能存在罗斯河病毒自然疫源地。驻地部队黄病毒和甲病毒抗…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部分地区登革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加强广东省登革热的监测,防止该病的大流行。方法:收集发烧可疑患者的血标本及蚊子标本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用RT-PCR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在佛山、沙湾、坪石3个监测点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表明: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结论: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0.
3株登革病毒1型广东分离株NS 1基因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热 (Denguefever ,DF)是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 ,严重者表现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后者死亡率可达 5 %。广东省自 1978年以来 ,先后有 10多次登革热暴发流行。目前认为 ,我国登革热为传入性 ,但登革热的病原登革病毒 (DV)流行株的来源还不明确。我们通过测定我国广东省DF病人血清中分离的 3株DV - 1的NS 1基因序列 ,比较其核苷酸及其编码氨基酸的差异 ,探讨 1999、1997和 1995年在广东流行的登革热的可能来源。1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试剂为pUCmT载体、3SGelPurificationK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