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创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是历史赋予我们中药科研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怎样创制现代中药,目前仍需要求得共识,故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2.
先兆子痫致早产在单-双胎妊娠中的母儿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度妊高征先兆子痫致医源性早产在单胎妊娠和双胎妊娠中的母儿结局。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1993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间收治的孕周小于 37周的 12 2例单胎妊娠和 11例双胎妊娠的先兆子痫孕妇的妊娠结局。以单、双胎妊娠分为两组比较其发病情况、疾病进展、母儿并发症及结局。采用SAS软件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 双胎妊娠与单胎妊娠发生妊高征及先兆子痫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双胎孕妇期待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单胎孕妇 (P <0 0 5 ) ,两组孕妇的母儿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双胎妊娠与单胎妊娠易发生妊高征及先兆子痫的可能性相同。如果双胎妊娠合并先兆子痫孕妇在积极控制病情 ,促胎肺成熟的同时及时终止妊娠 ,其母儿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率与单胎妊娠合并先兆子痫的母儿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率相同。  相似文献   
3.
谷胱苷肽转移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谷胱苷肽 - S-转移酶 -π( GST-π)的活性在某些类型的癌症患者中有显著的升高并且在癌症细胞对抗癌药物抗药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过量表达的 GST-π酶的活性将有助于克服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因此 ,GST-π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药物作用的靶位点。为了筛选新的抗癌药物的增敏剂 ,我们建立了一个 GST-π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 ,该模型以 CDNB和 GSH为底物 ,在 96 -孔板上通过对 340 nm处吸光度的变化来检测样品对 GST-π酶的抑制活性。经过初筛和复筛 ,从 4 80 0个微生物发酵提取物中筛选到10个阳性样品 ,阳性率为 0 .2 %。  相似文献   
4.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脂代谢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孕妇脂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导致高脂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53例GDM孕妇作为观察对象,测定其空腹血脂及脂蛋白与同期糖代谢正常孕妇进行比较,动态观察GDM孕妇治疗前后血脂代谢的变化,并且分析了GDM伴发妊高征与血脂代谢紊乱的关系.结果 GDM孕妇存在高脂血症,属Ⅳ型,发病率达34%;GDM并发高脂血症时妊高征发病明显增加.GDM经过治疗后血脂仍呈上升趋势.结论 GDM虽然病程短,仍然对血脂代谢存在一定影响,而且血糖控制后血脂并无改善,今后应注意对GDM患者限制碳水化合物的同时进行脂代谢的监测,合理调整饮食中脂肪含量可能将减少脂代谢异常,以减少GDM时妊高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信号转导相关疾病中重要靶点-酸性鞘磷脂酶抑制剂。方法使用ODS柱色谱,制备TLC和SephadexLH-20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利用紫外、质谱等理化分析以及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进行结构解析,利用酸性和中性SMase的活性测定方法进行活性评价。结果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菌种中,筛选得到一个活性化合物NF-0265A,其对酸性SMase的IC50为68.7μmol·L-1。对中性SMase的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此物质在200μmol·L-1的浓度下未见抑制作用,此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与TAN-1446A的甲醇加成物相同。结论NF-0265A为第一个微生物来源的酸性SMase特异性的抑制剂,该化合物在信号转导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活性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丁聪聪  董悦 《中国妇幼保健》2014,(31):5046-5048
目的:探讨PBRM1和P5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BRM1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分期与PBRM1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BRM1和P53蛋白(++)、(+++)比例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癌旁组织中的PBRM1和P53蛋白(++)、(+++)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RM1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具有相关性(P=0.00,r=0.722)。结论: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BRM1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变化可以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并判断其病理分期,PBRM1和P53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呈正相关,两者可能还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通过 TOPSIS法(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anidealsolution)综合评估黑种乌头(铁 棒锤,Aconitumpendulum Busch.,APB)和白种乌头[甘青乌头,Aconitumtanguticum(Maxim.)Stapf.,ATS]的体外抗 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 BV2,用三磷酸腺苷(ATP)诱导体外神经疼痛模 型。设空白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及 APB和 ATS醇提物给药组,以细胞活力、NO 释放量、炎症因子IL-6、iNOSmRNA 表达和 P2X4、P2X7mRNA 表达等作为评价指标,探讨 APB和 ATS对各指标的影响。并通过 TOPSIS法将 各指标数据归一化,计算两者相对接近度,综合评价优势方案。结果 ATP可导致 BV2细胞活力下降并促进细胞上清 液中 NO 的释放,使iNOS和IL-6mRNA 水平显著升高,而 APB和 ATS提取物可显著抑制上述指标变化。而且,APB 和 ATS对 ATP诱导的 P2X7mRNA 水平上调具有更明显抑制作用。TOPSIS法结果提示,ATS的相对接近度比 APB 更靠近理想方案 NC组。结论 APB和 ATS均可显著抑制 ATP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且通过 TOPSIS法综合分析 可得,ATS在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膜炎患儿预后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2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资料统计其预后情况并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佳组和预后差组。比较两组患者脑电图、脑脊液蛋白结果以及症状等资料,分析患者预后差的影响因素。结果 12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且无后遗症者共73例,占58.40%;死亡或存在精神障碍、运动障碍或听力和视力残疾者52例,占41.60%。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知,体温升高15天、精神萎靡、低钾血症、脑电图中重度异常和蛋白含量低是病毒性脑膜炎患儿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体温升高15天、精神萎靡、低钾血症、脑电图中重度异常和脑脊液蛋白含量低是病毒性脑膜炎患儿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重视脑电图检查和脑脊液蛋白的检测,积极治疗发热、精神状态差和低钾血症对改善病毒性脑膜炎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驾驶风格对新手驾驶员危险知觉的影响,以期为新手驾驶员的培训、选拔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辽宁省3个城市选取115名新手驾驶员完成多维度驾驶风格量表和驾驶员危险知觉情景问卷。结果①方差分析表明,危险知觉的驾龄、年龄差异显著(F=18.17,12.70;P0.001);②相关分析表明,男性冒险、愤怒、焦虑、分心以及女性冒险、愤怒、焦虑驾驶风格与危险知觉呈显著负相关(r=-0.357,-0.388,-0.403,-0.367,-0.465,-0.369,-0.395;P0.01);③回归分析表明,冒险和焦虑驾驶风格对危险知觉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24,-0.106;P0.01)。结论驾龄越长、年龄越大的驾驶员,危险知觉能力越高;驾驶过程中冒险和焦虑越多,危险知觉能力越低。  相似文献   
10.
苦石莲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系统研究苦石莲的化学成分,为进-步开发苦石莲和制定苦石莲药材定量分析标准提供科学根据。方法:利用硅胶、凝胶和制备薄层等常规色谱分离方法进行化合物分离,采用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苦石莲各萃取物、水溶部位和caesalmin C(化合物2)进行了流感甲型病毒活性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从苦石莲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orcaesalnin E(化合物1)、caesalmin C(化合物2)、5-羟甲基-2-呋喃醛(化合物3)、胡萝卜苷(化合物4)、蔗糖(化合物5)、β-谷甾醇(化合物6)、硬脂酸(化合物7)、咖啡酸十八醇酯(化合物8)、2,5-二羟基苯甲酸乙酯(化合物9),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和化合物2对流感甲型病毒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除化合物2外,其他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可以作为有效成分定量分析苦石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