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文题释义: 寰枢椎脱位:是指先天畸形、创伤、退变、肿瘤、感染炎症和手术等因素造成的寰椎与枢椎(第一和第二颈椎)骨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发生关节功能障碍和(或)神经压迫的病理改变。 枢椎支点螺钉:利用杠杆原理将常规颈椎螺钉的钉槽底部加高,其产生的提拉复位能力较常规颈椎螺钉强,在寰枢椎脱位某些需行经口松解手术中,可应用枢椎支点螺钉的提拉复位能力直接行后路手术,从而避免行经口手术,降低感染、患者痛苦、术中改变体位等造成医源性损害的风险,可广泛应用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 背景:寰枢椎脱位常需要手术复位,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是最常用的术式,但目前的钉棒固定系统常通过加大连接棒的弯曲度来增加复位效果,导致置棒操作困难,增加了脊髓损伤概率。 目的:评价枢椎支点螺钉应用于寰枢椎脱位治疗的初步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寰枢椎脱位患者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8-51岁,均进行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治疗:在寰椎双侧植入常规颈椎后路螺钉,枢椎双侧植入枢椎支点螺钉。记录手术前后的寰齿前间隙及颈椎JOA评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射线、CT检测以评价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试验方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神经损伤;②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所有患者均获寰枢椎间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6个月;③术后1周X射线片及CT检查显示寰枢椎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良好;④1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寰齿前间隙明显低于术前[(6.8±1.5),(2.4±0.9)mm,t=17.854,P=0.000],颈椎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14.1±1.3),(15.9±0.9)分,t=-10,P=0.000];⑤随访期间无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复发脱位;⑥结果表明,在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中应用枢椎支点螺钉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复位效果良好,临床初步疗效满意。 ORCID: 0000-0002-5790-4030(葛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文题释义: 寰枢椎脱位:可分为可复性、难复性和不可复性脱位3种类型,其可导致C1/2水平脊髓压迫而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临床上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寰枢椎板间融合器:与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不同,其直接固定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骨面上,是一种新型融合器,此融合器可配合广泛使用的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置入简便,增加植骨与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骨面的接触应力,促进骨性融合。 背景:寰枢椎融合器一直以侧块关节融合器为研究热点,但其置入操作风险过大,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可广泛应用的寰枢椎融合器。 目的:探究成人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CT影像解剖学可行性并给出初步设计。 方法:对100例成人(男50例,女50例)寰枢椎CT三维成像进行测量,测量指标包括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枢椎椎板厚度、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析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测量数据并设计寰枢椎板间融合器。 结果与结论:①男、女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分别为(23.41±1.48) mm和(22.23±1.25) mm,寰椎后弓厚度分别为(6.00±0.96) mm和(5.28±0.78) mm,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分别为(18.54±2.23 )mm和(17.31±0.91) mm,枢椎椎板厚度分别为(5.12±1.31) mm和(4.98±1.26) mm,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别为(32.63±2.76) mm和(31.39±4.04) mm;②不同性别的双侧测量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与女性的枢椎椎板厚度、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测量结果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是可行的;④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初步设计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⑤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具有应用可行性,可用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过程中,提升寰枢椎间的植骨融合率。 ORCID: 0000-0002-2101-1900(邹小宝)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21例贲门癌切除患者术后3个月~1年内发生胆囊结石。其中3例行胆囊切除。1例于术后2周发生气管食管瘘而死亡,另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1年半因癌转移而死亡。由于肿瘤近期内不稳定性,对此类病人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尽可能采取保守疗法。胆囊结石的形成与迷走神经肝支受损及手术所致解剖形态学上的变异有关。建议预防用药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6例采用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吻合术。术中常规切开囊肿作探查,保留囊肿上端喇叭状开口与空肠吻合可防止吻合口狭窄。切除囊肿时,门静脉前方囊壁作粘膜下剥离或全层留置可避免门静脉损伤。获随访0.5~12年15例,术后无胆管炎症或偶有上腹不适12例,较术前症状明显改善。有腹痛发热2例,因肝内胆管多发性囊肿伴结石术后死亡1例,并发胰漏经引流自愈2例。该术式切除胆管囊肿和重建胆道内引流合理可行,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订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分型亚分型, 并探讨其可靠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48例, 男19例、女29例, 年龄(39.2±13.3)岁(范围16~65岁)。根据全身麻醉后大重量牵引(1/6体重)状态下寰枢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变化制订新的亚分型, 即牵引松动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和牵引稳固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对牵引松动型不必行前路或后路软组织松解, 直接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对牵引稳固型先行经口咽软组织松解, 再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 TARP)固定融合术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观察指标包括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 ADI)、寰椎枢椎角(atlantoaxial angle, AAA)评价复位效果;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 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枕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口服龙胆泻肝汤合西药阿昔洛韦,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阿昔洛韦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8.
导医台是医院的窗口,随着医院工作的不断拓展,导医台的工作也要不断延伸,它是沟通医患之间的桥梁,也是医院改善服务的重要方式,通过相应的延伸服务,为病人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密切医患关系,从而提升医院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胆囊癌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苏杨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4,14(3):304-304,306
分析原发性胆囊癌44例临床资料。本组腺癌36例,乳头状型4例。粘液型、未分化型各2例,本病主要与长期石胆酸刺激有关,早期症状不典型,术前确诊率低。分析认为临床上对45岁患有胆囊结石、萎缩性胆囊炎、胆囊息肉、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质者,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正寰枢椎脱位(atlantocaxial dislocation,AAD)是在先天性和创伤性情况下,寰枢关节常见的一种不正常关系,寰枢椎滑脱(atlantoaxial spondyloptosis,AAS)是指寰椎侧块小关节面完全移位,两个关节面之间无接触,是寰枢椎不稳定的一种罕见表现,属于最严重的寰枢椎脱位之一。由于寰枢关节面交锁,传统的后路手术方式或单纯凭借颅骨牵引均无法使寰枢椎完全复位。"关节操作"技术最初由Goel等提出,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