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发热门诊21例亚急性甲状腺炎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为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积累循症医学证据.方法 回顾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北京世纪坛医院发热门诊21例伴有发热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亚急性甲状腺炎误诊、误用抗菌药物的主要原因.结果 伴有发热的亚急性甲状腺炎误诊患者均曾应用不同种类抗菌药物,多为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和咽痛,部分患者伴有下颌、耳部或颈部放射痛、合并一侧或双侧甲状腺肿大和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21例患者均接受过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治疗,原因是11例误诊为咽炎,10例误诊为呼吸道感染.结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常表现为咽喉部不适,由于发热门诊医生对该病缺乏足够认识,常误诊为呼吸道感染或咽炎而造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年来引起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从而规范用药,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并为预防和早期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对从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诊断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Maria的"临床诊断量表(CDS)"进行评分,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在185例患者中,按Maria评分,10~13分(可能为药物性肝病)者63例,14~17分(很可能为药物性肝病)者为122例;肝细胞损伤型151例(81.6%),胆汁淤积型27例(14.6%),混合型7例(3.9%);引起肝病的可疑药物按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草药(占25.9%,48/185例)、抗结核药(占16.8%,31/185例)、抗肿瘤药(11.4%,21/185)、抗生素类药(6.5%,12/185)、抗甲状腺药(5.4%,10/185)、降脂药及心血管病药(4.9%,9/185)等。主要表现为乏力(70.3%)、食欲不振(61.1%)、厌油腻(54.6%)、尿黄(53.0%),且有21.1%的患者无症状。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治疗后总有效率95.8%。结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和抗生素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病的主要病因,绝大多是发生在12周内。药物性肝病的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其临床特点与各类急、慢性肝胆疾病相似,无特异性,早期发现、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前提,绝大部分药物性肝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4.
丹红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75岁男性患者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给予丹红注射液20 ml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静脉滴注开始后约1~2 min,患者出现面部发热伴瘙痒、双眼睑及口唇肿胀、咽部紧缩感、呼吸困难、心慌、出冷汗.查体:HR 136次/min,BP50/30 mm Hg.立即停用该药,给予吸氧、肾上腺素、多巴胺、地塞米松等治疗.12 h后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感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依替米星采用两种剂量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抗菌活性及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将临床139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9例,用依替米星300 mg静脉滴注1次/d,并对症处理;对照组60例,依替米星200 mg静脉滴注1次/d,并对症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5.75%、对照组82.96%,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缩短病程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1例,未出现肾功能损害和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依替米星1次300 mg静脉滴注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明显缩短了病程,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对控制菌痢的传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霍乱病人20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霍乱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20例霍乱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20例中,以北京地区沿海城市旅游归来者(8例)及在京工作半年以上民工(8例)为主,有进食水产品史者14例(70%)。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7—9月。20例均有腹泻,部分病例可见腹痛、唇干、发热、呕吐。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血尿素氮升高、血钾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粪常规检查仅2例呈黏液脓血便,粪便白细胞超过15/HP6例(30%)。病原学检查均检出霍乱弧菌,其中血清学分型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O1群小川型15例,稻叶型2例,霍乱弧菌)139群3例。所有患者均予输液、对症及抗菌等治疗,并转往传染病院隔离治疗,经随访全部治愈出院。结果:提示进食水产品的旅行者和卫生习惯较差的民工群体是防止霍乱流行的重点监控人群,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O1群仍然是引起霍乱的主要菌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6年期间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特点,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妇产科住院诊治的3例妊娠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B超检查、诊治、转归、并发症等资料,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初产妇,发病孕周36~38周,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和黄疸,1例患者有精神症状合并产后出血.3例患者均有肝功异常,2例有肾功异常、低血糖、血小板降低和凝血功能障碍.3例均为剖宫产术终止妊娠,产妇均存活.1例胎儿有胎儿窘迫症状,经救治存活.结论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一旦确诊,应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尽快终止妊娠,多学科持续综合治疗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医院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观察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8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头孢曲松钠组、左氧氟沙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不用抗菌药物,观察比较三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等.结果 头孢曲松钠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8.33%,再出血率为8.33%,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左氧氟沙星组其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分别为10.0%、6.67%,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但抗生素两组间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再出血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硬化发生肝源性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80例明确诊断肝硬化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肝硬化的病因、病程、Child-pugh分级、甘油三酯、胆固醇、血清铁水平,探讨肝硬化发生肝源性糖尿病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数据分析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发生肝源性糖尿病与年龄、病程、child-pugh分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源性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肝病病程、child-pugh分级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62例中仅有11例出现口干、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无一例发生糖尿病大血管及周围神经并发症;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大多能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肝源性糖尿病症状隐匿,血脂降低可能是肝源性糖尿病较少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应用胰岛素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