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设计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一科采用椎板切除治疗的4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0~76岁。术前均采用Mimics软件对胸椎CT扫描的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胸椎椎板和骨化黄韧带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观察骨化灶的立体结构以及与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的位置关系,计算数字模拟骨化灶体积;按照“分区椎板切除”的方式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上进行骨化黄韧带的模拟切除;按照术前模拟切除步骤,实施手术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JOA评分计算JOA改良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三维重建模型44个,重建骨化灶103个,骨化灶体积为(1 831±443)mm3。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180(96.7±19.6)min;术中出血量230~1 350(432±83.5)mL。患者术后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加重者,术后神经症状均逐步好转。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25±10.3)个月。随访期间无迟发性感染、神经症状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JOA评分(8.8±1.8)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6, 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64.2%±21.7%,疗效评价优13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77.3%(34/44)。结论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能够立体、全面了解骨化黄韧带的形态,通过模拟手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前影像学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打压植入含富集骨髓的同种异体骨联合后路内固定与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0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57~79岁[(67.7±6.1)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关节突脱位后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5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0例下颈椎关节突脱位后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7例, 女3例;年龄(41.2±3.1)岁;脊髓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5例, B级4例, C级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应用ASIA分级评估术后3个月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 术后3个月采用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 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5.5 (13.8, 20.5)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为(119.5±3.6)min, 术中出血量为(141.6±25.6)mL。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颈椎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上指标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SIA分级:A级4例, B级4例, C级2例。术后3个...  相似文献   
4.
杜宏杰  李林  苏锴 《吉林医学》2013,34(23):4776-4777
目的:对功能性鼻窦镜手术方法和术后换药及复诊进行总结。方法:在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下根据不同病情实施功能性鼻窦镜手术。结果:对161例患者进行随访复诊,治愈率84.47%,总有效率96.27%。结论:良好的鼻部解剖结构知识、熟练的功能性鼻窦镜手术操作技巧和术后按时换药及复诊是提高功能性鼻窦镜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究腰-硬膜联合麻醉方式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6例糖尿病下肢病变的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硬膜外麻醉,实验组:腰-硬膜联合麻醉,麻醉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液流动变化、起效时间、阻滞时间、辅助用药、麻醉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及麻醉评分。结果实验组在麻醉前后相比对照组对循环、呼吸影响小(P0.05),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辅助用药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相对于单纯硬膜外麻醉,对患者的血液流动影响较小、麻醉起效快、时间短、作用完善、麻醉效果好,减少辅助药使用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减少疼痛。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不同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0年6月~2013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开放组),25例采用微创Quadrant系统下TLIF治疗(微创组)。在包含双侧股骨头的站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微创组与开放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滑脱度(SP)、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骶角(LSA)、滑脱角(SA)及L1铅垂线与S1距离(LASD)参数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开放组的滑脱复位率(ΔSP)为(67.42±33.80)%,明显高于微创组的(36.59±50.68)%(P<0.05)。微创组末次随访时的LL为43.03°±14.07°、SA为3.12°±4.02°,均明显低于术前的46.53°±15.72°、6.10°±5.64°(P<0.05)。开放组的ΔSA为2.53°±6.63°,明显高于微创组的-2.98°±5.42°(P<0.05)。开放组的ΔLASD为-4.10±14.53mm,明显低于微创组的3.48±9.01mm(P<0.05)。术前SP与LASD、ΔSA与ΔLL具有正相关关系,ΔLL与ΔPT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微创TLIF和开放PLIF都能明显地使滑脱椎体复位,但开放PLIF的滑脱复位率较高。微创TLIF可明显减小LL、SA,导致融合节段相对后凸。开放PLIF可明显减小LASD,更有助于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力线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Ⅰ期改良后路截骨固定(mPVCR)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1例OVCF行PVP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例, 女7例;年龄61~81岁[(70.2±6.4)岁]。损伤节段:T9 1例, T11 2例, T12 3例, L1 1例, L2 2例, T11~T12 1例, T12~L1 1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D级5例, E级6例。均采用Ⅰ期mPVCR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 术后2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病变节段Cobb角;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时, 病变节段Cobb角丢失情况;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情况。观察末次随访时感染控制及骨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4个月[(26.0±9.4)个月]。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0~330 min[(279.2±28.6)min]、500~1 100 ml[(840.9±18...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之间的临床疗效和对多裂肌损伤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开放组),50例采用微创Quadrant系统下TLIF治疗(微创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采用术前与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22例(开放组12例;微创组10例)从MRI影像测量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多裂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及萎缩分级。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267.82±174.33)ml、术后引流量为(188.34±153.18)ml,均明显低于开放组的(443.03±347.64)ml和(323.27±278.3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4)。微创组住院花费比开放组平均高1.5万元,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高于开放组的11.6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ΔVAS(VAS_(术前)-VAS_(末次随访))、ΔODI(ODI_(术前)-ODI_(末次随访))、JOA改善率分别为(4.49±1.61)分、(40.44±20.52)%、(59.73±24.74)%,微创组分别为(3.89±2.01)分、(37.81±23.02)%、(51.92±36.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多裂肌ΔCSA(CSA_(术前)-CSA_(末次随访))为(171.63±93.51)mm~2,微创组为(127.66±71.43)mm~2,两组多裂肌ΔCSA及末次随访萎缩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TLIF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但其临床疗效和对多裂肌的损伤并没有明显优于开放PLI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