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突触小泡膜表面突起与微管联系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大脑皮质(视区)和海马(CA1区和CA3区)的神经终末内的突触小泡和微管间的联系。结果揭示:在适当的超薄切片样品上,常显示出突触小泡膜表面上有短的突起,说明突触小泡是借其膜表面的短突与其它小泡和微管进行联系的。除小泡外,在微管的表面也见一些短突并与小泡发生接触。本文首次报道了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脑内小泡-微管借表面短突连接的联系,提示突触小泡膜表面和微管表面的短突在轴浆运输机制中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电镜技术对大白鼠海马CAl区的突触小球超微结构作了观察,发现有二种形态的突触小球。一种是小球的突触神经成分均封闭在球内,另一种是小球内的苔状纤维终末与球外神经毯内的树突于形成轴-树突触。小球的中央轴突终末即是苔状纤维终末,它不仅与树突侧棘形成轴-棘突触,而且与树突形成轴-树突触。树-树突触在小球内亦可见到。本文就突触小球的结构成分和突触小球的概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报道了用透射电镜观察大白鼠的大脑皮质和海马内的突触小泡膜表面突起的超微结构,发现神经终末内的突触小泡膜表面有短突起的微细结构,借此使小泡与小泡、小泡与突触前膜、小泡与骨架发生联系,为突触小泡的转运、入坞和释放的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了超微形态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用高尔基氏铬银法染制的切片上发现不仅视区皮质(家兔)的树突上有侧棘,而且锥体细胞的胞体上也能看到侧棘。胞体上的侧棘与轴突支接触形成轴突-胞体侧棘突触。上述事实表明大脑皮质内的侧棘的形态和功能是较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猪小脑皮质内突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简化的Гольджи-Дейнека石蜡切片法染制了猪小脑皮貭的切片,研究了小脑皮貭内神经原的突触分布和形态。猪小脑皮貭内的轴突终末扣结的形态与其他动物和人类的基本相似。终末扣结多呈环形和圆球形,其直径1—1.5微米,大的可达3微米。神经细胞上分布着很多的终末扣结,以浦金野氏细胞最明显。轴突终末扣结分布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和树突上,以及纤维丛内。颗粒层内的小脑小球是一种较特殊的突触构造,它由神经胶貭、颗粒细胞的树突和苔状纤维构成。小脑小球内有不同大小的纤维和终末扣结。猪小脑皮貭内也存在轴突终末扣结与毛细血管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颈部和胸腔上部的膈神经的研究,本文利用了75具尸体(150个标本),按其年令和性别分配如下:9个月的12具(女6,男6),1天至1岁的15具(女8,男7),1至5岁的7具(女3,男4),5至10岁的7具(女2,男5),10至15岁的7具(女4,男3),15至20岁的9具(女2,男7)20至25岁的3具(女2,男,1),25至30岁的5  相似文献   
7.
大白鼠视上核内轴突终末内的突触小泡与内质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本观察将大白鼠脑组织块用戊二醛—锇酸固定、醋酸铀—枸椽酸铅双染色后借电子显微镜对下丘脑视上核的突触超微结构作了研究。 2.本文作者发现轴突终末内的突触小泡与光滑内质网有着密切的形态学关系。 3.根据突触小泡的形态、大小、分布和排列与内质网相似的事实,说明这两种细胞器是同一性质的结构。 4.突触小泡可由轴突终末内的内质网形成。终末表膜的内陷是突触小泡形成的另一种方式。附志:本文承山东医学院电镜室和中山大学电镜室给予帮助,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8.
用Golgi铬银浸渍方法对家兔大脑视区皮质进行了观察。发现锥体细胞树突上的侧棘不只与轴突侧支形成依傍住突触而且与树突立发生联系.本文首次报道了大脑皮质内树突分支与自身树突侧棘构成的自突触,表明大脑皮质内也存在最短距离的局部微回路。  相似文献   
9.
用电镜对大鼠大脑视区皮质内锥体细胞树突侧棘的棘器作了观察,并分析了其微细结构。棘器是大脑皮质内侧棘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系由被嗜锇性的致密带或颗粒分隔的一些囊或管组成的,它们是复杂多形态的结构。棘器一般位于侧棘小头内,本文也报导了小柄内的棘器。突触后膜和棘器间可见有微丝连接,偶见棘器附近有核糖体。棘器膜性囊或管的形态与滑而内质网相似,说明二者系同源结构。几种形态的棘器中,Gray氏棘器和管形棘器仅见于哺乳动物大脑皮质内,未能在低位中枢神经系统内见到,因而认为棘器可能与脑新皮质的特异性功能有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自Gray报道脊髓的轴-轴突触之后,已知神经系统内广泛存在此种突触,并认为它们是突触前抑制的解剖学基础。最近我们在大脑皮质内发现一组文献中未见报道的轴-轴-轴-棘复合型连续性突触。现报告如下: 将成年雄性大白鼠的大脑皮质块(视区)用戊二醛-锇酸固定,Epon 812包埋,超薄切片作醋酸铀和枸橼酸铅双染色,在JEM-100 CX电镜下观察和摄片。大脑皮质(视区)内可见到大量的轴-棘突触和轴-树突触,也见轴-体突触。大脑皮质内的轴-轴突触已有报道,但我们在轴-棘突触中发现由四个神经成分连续排列的复合型突触群,其超微结构的特点是:1.第一个轴突终末(AX_1)同时与二个突触后成分形成突触,一个是侧棘,另一个是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