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索联合免疫策略在预防和治疗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HPV16)相关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在C57BL/6动物模型中,观察了表达HPV16基因的融合蛋白L2E7疫苗和重组痘苗病毒mE67疫苗的不同联合免疫方式在预防和治疗HPV16相关肿瘤中的作用。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评价它们在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结果 我们发现以HPV16 L2E7融合蛋白+佐剂(CpG)初免,用重组痘苗病毒rVVmE67加强免疫的联合免疫方式在C57BL/6小鼠实验中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HPV16相关肿瘤的攻击。ELISPOT可以检测到高水平的E749-57肽特异性,分泌IFN-γ的效应T细胞。CTL检测同样反应出这种联合免疫方式所诱发的CTL细胞可以有效识别并杀伤含HPV16E6/E7的靶细胞。结论 以HPV16L2E7融合蛋白+CpG初免,用重组痘苗病毒rVVmE67加强的联合免疫策略可以有效防治HPV16相关肿瘤,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类具有严格宿主范围和组织特异性的DNA病毒,主要感染人的皮肤或粘膜上皮细胞,引起感染部位发生良性和恶性病变.根据DNA序列的同源性组织特异性等,HPV可分为许多型别.目前发现的人乳头瘤病毒已超过100型[1],其中感染人生殖道的人乳头瘤病毒有35个型别[1],根据其致瘤性不同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大类.高危HPV的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约80%的宫颈癌与四个型别的HPV感染有关,分别是HPV16、18、31和45型,其中50%的宫颈癌与HPV16感染有关[1].因此,使用疫苗阻断病毒的感染能有效的减少宫颈癌的发病率.同时还能减少其它一些和HPV相关的肿瘤如:肛门、外阴及扁桃体的肿瘤等.  相似文献   
3.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引起宫颈癌的重要原因.诸多类型的HPV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在预防性疫苗中,嵌合型病毒样颗粒(cVLP)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治疗性疫苗中,人们尝试了多肽疫苗,蛋白疫苗,DNA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和联合免疫等方式,可以检测到所诱发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但临床效果并不满意.无论预防性疫苗还是治疗性疫苗都面临着许多挑战.  相似文献   
4.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以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的疣状病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HPV可以通过微小损伤侵入机体表皮和黏膜上皮,潜伏于上皮基底细胞,时机成熟进入角质形成细胞进行增殖,引起皮肤乳头瘤样损害.根据HPV致癌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其中,高危型HPV感染与食管癌、喉癌、舌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尤为密切[1].  相似文献   
5.
表达HPV16 L1、L2E7蛋白的非复制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防治宫颈癌的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L1、L2E7蛋白的非复制重组痘苗病毒疫苗株.方法:以痘苗病毒为载体,利用同源重组技术筛选共表达HPV16 L1、L2E7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用PCR和Western-blot技术进行鉴定.结果:该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连续传代15代,经PCR检测证实病毒基因组中有HPV16 L1、L2E7目的基因插入,Western-blot检测证实病毒可以稳定表达L1、L2E7蛋白.结论:构建的病毒NTVJL1L2E7可以在真核细胞中表达HPV16 L1、L2E7蛋白,可以作为治疗和预防HPV16相关疾病的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6.
煤烟型地方性氟中毒是国内近十年来提出的新的环境卫生问题.依据有关的调查研究报告,本文概述了煤烟型氟中毒的毒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为制订适合于这类病区的环境氟的卫生标准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非复制型痘苗病毒NTV感染人源细胞后的细胞形态变化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为NTV载体的进一步优化改造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VTT和非复制型痘苗病毒NTV感染HeLa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然后收获细胞,电泳检测rRNA断裂水平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分子信号,初步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表达HPV18E7E6融合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并对E7E6蛋白的免疫原性进行研究.方法 将去除了转化活性的HPV18E6、E7基因融合,插入痘苗病毒重组质粒,通过同源重组构建表达HPV18E7E6的重组痘苗病毒,观察其免疫效果.结果 构建了表达E7E6融合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PCR鉴定及测序表明融合基因序列与设计相符,正确插入到痘苗病毒TK区域;Western-Blot检测表明该重组病毒能表达HPV18E7E6融合蛋白.免疫后的小鼠可产生E6、E7特异性抗体,但ELISPOT没检测到E7肽库刺激小鼠脾细胞产生分泌IFN-丫的阳性反应.结论 构建了一株表达HPV18E7E6融合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可以有效诱发小鼠产生针对E6、E7的体液免疫,但不能诱发产生相应的细胞免疫,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动物模型中HPV18E6E7的细胞免疫特点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乳头瘤病毒 (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类具有严格宿主范围和组织特异性的 DNA病毒 ,主要感染人的皮肤或粘膜上皮细胞 ,引起感染部位发生良性和恶性病变。根据DNA序列的同源性组织特异性等 ,HPV可分为许多型别。目前发现的人乳头瘤病毒已超过1 0 0型 [1] ,其中感染人生殖道的人乳头瘤病毒有 3 5个型别 [1] ,根据其致瘤性不同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大类。高危 HPV的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约 80 %的宫颈癌与四个型别的 HPV感染有关 ,分别是 HPV1 6、1 8、3 1和 45型 ,其中 50 %的宫颈癌与 HPV1 6感染有关 [1]…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用Ames试验、骨髓染色体畸变分析和皮肤致癌实验优化组合,评价苯乙烯的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结果表明苯乙烯经代谢活化后引起TA_(100)沙门氏突变株回复突变,证明苯乙烯属于碱基取代型致突变物。骨髓染色体畸变分析表明340mg/kg剂量下的苯乙烯引起明显的小鼠骨髓染色体畸变。小鼠皮肤致癌实验中最高剂量组只出现1例阳性。结果提示苯乙烯是致突变物和可疑致癌物。本研究为苯乙烯安全性评价,制定卫生标准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