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胫骨平台骨折非解剖复位对膝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分析随访病例关节移位的类型、部位、程度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方法对1991年6月~2004年6月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良好随访的29例未达解剖复位或术后出现复位丢失的病例的X线片进行分析,并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随访6个月~13年,平均3.5年,膝关节功能参照Rasmussen评分法,优11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达82.7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获得良好治疗效果首先要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其次要恢复膝关节良好的力线,再者要在保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情况下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并要有完善、合理的康复计划。  相似文献   
2.
Pilon骨折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手术指征及其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26例Pilon骨折患,平均年龄46.2岁;骨折类型:Rtiedi—Allgower-Pilon骨折分型Ⅰ型12例、Ⅱ型10例、Ⅲ型4例。3例行空心螺钉固定,14例行MIPPO技术钢板固定,9例应用外固定支架,其中4例使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8.2个月。结果采用Mazur方法评估手术疗效,26例患,优18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2.3%。术后并发症包括创面不愈合1例、复位不良1例、关节退行性变2例。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术中良好复位,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微创固定方式是治疗Pilon骨折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3D影像分析正常成年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髓腔中线的关系,为顺行髓内钉理想置入点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行股骨全长CT检查的正常成年人107例,男64例,女43例;年龄(51.7±16.4)岁;左侧54例,右侧53例。利用Volume Viewer软件重建3D影像,根据股骨大转子形态分为前峰型(anterior apex,AA),后峰型(posterior apex,PA),中峰型(middle apex,MA),无峰型(none apex,NA)4组;冠状及矢状面上根据前倾角度分别调整股骨至标准颈干角位(apparent neck shaft angle,ANSA)及真颈干角位(true neck shaft angle,TNSA),分别记为C-ANSA,C-TNSA,S-ANSA,S-TNSA,测量各组在上述4个位置上股骨髓腔中线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VD),并对测得的VD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临床资料与VD值的关系。结果:(1)4组4个位置对应VD值比较,AA组、MA组在S-ANSA上的V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MA、NA组在C-ANSA和C-TNSA上的V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矢状面2个位置VD值比较,AA、MA、NA组V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面2个位置VD值比较,PA、 N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经多元线性回归获得SANSA和S-TNSA位置上VD值的预测方程,S-ANSA上R=0.343,F=3.409,P=0.012;S-TNSA上R=0.317,F=2.846,P=0.028,其中颈干角和性别是矢状位上VD值的影响因素,而与冠状面上2个位置的VD值大小无明显差异。结论 :(1)以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为解剖标志确定正常成年人股骨髓内钉进针点,须辨别股骨大转子形态以及明确观测体位后再对矢状面上前后偏移及冠状面的横向偏移进行估计。(2)矢状面上的前后偏移随着颈干角的增大而有所增大,且女性前后偏移程度较男性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DCO)在严重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月应用DCO方法指导治疗的15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2003年1月~2006年1月未采用DCO方法指导治疗的15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作为对照。治疗组中5例骨盆骨折以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极手术治疗,10例一期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切开复位方法治疗。“开书状”骨盆前环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不稳定后环骨盆骨折采用骶髂螺钉、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内固定,骨盆前后环均有严重损伤的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微创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均一期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治疗组13例患者存活,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腹腔感染1例,股骨骨折骨不连1例,骨盆外固定支架钉道感染2例。对照组10例患者存活,5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其中2例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死于重度感染。结论将DCO应用于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有利于对患者进行迅速有效的、旨在抢救生命的整体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治疗探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随访病例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及早期诊断和处理措施。方法 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随访的57例良好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膝关节稳定度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6个月~2.5年,平均15个月,未见明显膝关节不稳现象,总结出本组病例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的原因:①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发生率低;②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程度轻;③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④术后良好制动及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完全断裂的发生率较低,韧带不全损伤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采用外固定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21~75岁,平均47.3岁。按AO/ASIF分型:A3型9例,C2型9例,C3型17例。开放性骨折4例,但皮肤及软组织损伤较轻,污染轻。手术方法中单纯手法牵引复位加外固定架27例,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加外固定架5例,尺骨固定加外固定架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5h~21d,平均6.6d(2例陈旧性骨折除外)。结果术后随访5~30个月,平均12个月。按照解剖学上的恢复结果,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24例、接近功能复位2例。术前尺偏角为-15°~15°(平均10.5°)及掌倾角-30°~0°(平均-10°),术后尺偏角20°~35°(平均25°)及掌倾角0°~20°(平均11.5°)。关节功能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21例、可2例。无针道感染,无针孔骨折,无医原性神经、血管损伤,无伤口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感染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的治疗效果,旨在探索出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4年6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的117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侧固定者56例,双侧固定者61例,所有患者获2年以上随访。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通过影像学评估腰椎融合情况、并发症、相邻节段退变及腰椎Cobb角变化。 结果 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双侧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2组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单侧相邻节段退变率为33.93%,双侧固定组相邻节段退变率为65.57%,单侧固定组相邻阶段退变率明显低于双侧固定组(P<0.05);2组在术毕、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2年腰椎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行TLIF术,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明显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唑来膦酸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合并膝骨关节炎(OA)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09年5月—2014年4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治疗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105例PMOP合并膝OA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鲑鱼降钙素、钙剂、阿仑膦酸钠及骨化三醇等传统抗骨质疏松治疗,唑来膦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配合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年1次。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WOMA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疼痛VAS评分、BMD以及血清β-CTX、BGP、B-ALP水平。 结果 唑来膦酸组患者治疗后WOMA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疼痛VAS评分及BMD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WOMA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疼痛VAS评分及BMD均较治疗前有很大改善(P<0.05),治疗后12个月唑来膦酸组血清β-CTX、B-ALP、BGP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血清β-CTX、BGP、B-ALP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唑来膦酸组与对照组血清β-CTX、B-ALP、BG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PMOP合并膝OA能明显改善患者骨代谢状态,抑制骨吸收,提高患者骨密度及膝关节功能,减轻膝关节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手术内固定方法很多,但髌骨下极粉碎骨折因固定困难,既往多采用环扎缝合或髌骨下极切除术,虽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败,但环扎式钢丝固定对髌骨的血管分布存在潜在的不利影响[1-2],而髌骨部分切除破坏了髌骨的完整性,可不同程度地引起髌股关节载荷传导紊乱[3-4].我科自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使用一种新型的内固定物Cable-Pin系统(Zimmer公司)减张固定法治疗11例(12侧)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研究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00年1月-2006年6月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和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C型骨折61例(85侧),骨折按AO/ASIF分型:C1型28侧,C2型33侧,C3型24侧。其中掌侧LCP治疗组34侧,外固定支架固定组51侧。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6~27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v标准评定,C1、C2型骨折LCP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型骨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掌侧或背侧不稳定的C1、C2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可提供有效固定及早期活动;背侧不稳定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是外固定支架的最佳适应证;严重粉碎的C3型骨折(尤其掌侧不稳定者)应联合运用LCP和外固定支架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