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北京市褐家鼠中汉坦病毒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鼠类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现已证实我国主要存在汉滩型(HTN)和汉城型(SEO)汉坦病毒。近年来,北京市HFRS发病出现不断上升趋势,流行形势比较严峻。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北京地区存在鼠间SEO型汉坦病毒感染。为了解近期北京地区HFRS流行毒株的型别和特点,从病原学角度阐明疫情原因,我们在对北京地区宿主动物进行汉坦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病毒分离和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重点阐述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phagocytophilum的病原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人群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流行的特征、主要临床特点和治疗要点;概括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的预防控制手段;分析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相关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及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褐家鼠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态性与该地区汉坦病毒(HV)基因变异及其分布可能存在的关联。方法选取北京市不同地区捕获褐家鼠,采用巢式RT—PCR法检测HVM基因片段,获得的阳性标本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另一方面对不同HV来源的宿主个体和其对应种群内随机选取的其他个体,以及其他一些地区鼠类作为参照,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获得褐家鼠基因组DNA多态性图谱,利用RAPDDIST和PHYLIP软件分析褐家鼠种群多态性,并与对应的北京地区的HV差异和分布进行比较。结果选用5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有5个引物获得清晰、多态性高的RAPD谱带。不同区域种群RAPD标记不尽相同,北京市褐家鼠地理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大部分种群遗传距离较为接近,其中采集于某农产品集散地的XFD种群遗传距离相对较大,有特异性标记条带。11个HV代表序列均为汉城型汉坦病毒,基因差异为0.1%~8.0%,可分为2个主要的支系,多数毒株变异类型在不同地域中交叉分布,但BjFT01株变异较大,成一个独立的支系。通过Bootstrap分析和系统树图比较,种群分化较大的XFD种群与该区获得1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的HV相对应。结论北京市不同区域HV及其褐家鼠DNA多态性均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种群尤其是输入性种群对北京HV流行影响程度不同,初步显示一些特定种群与特定的基因性别有一定的关联。XFD种群外源基因交流渗入的可能性较大,进一步证明北京市HV随着鼠类种群迁移输入的可能性极大,但仍有待于选用一些特异性标记基因多态性进行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4.
北京不同生境鼠类及其感染汉坦病毒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北京不同生境鼠形动物及其感染汉坦病毒(HV)的空间分布。方法选取北京5个区(县)9类生态环境.于2002年8月至2003年11月春、秋季节采用夹夜法捕获以鼠类为主的HV宿主。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携带HV的情况。利用SPSS软件分析宿主及其自然感染HV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共捕获宿主动物387只,平均密度6.67%。6个调查点9类生境的鼠形动物群落构成(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特征不同、生物分配量不同,以褐家鼠在食堂、菜地的生物分配量最高,野栖型生境大林姬鼠的生物分配量最大,高于黑线姬鼠的生物量。携带的HV均为汉城型(SEC)),带病毒宿主主要为褐家鼠、小家鼠,分别占97.20%和2.80%。不同调查点阳性率:昌平区11.49%、海淀区西北部7.58%、海淀区中南部6.38%、延庆县3.57%,门头沟区和怀柔区均为0。9种生境的阳性率分别是:11.88%(养殖场)、10.44%(垃圾场)、8.82%(食堂)、8.16%(工地)、6.85%(菜地)、0(农梯田、低矮灌木、山林和民房)。总体家栖性生境和野栖型生境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X^2=4.658,P=0.031)。结论北京地区不同生境的鼠类密度、群落构成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鼠类及其HV感染空间分布广泛,尚未发现新汉滩型HV疫源地。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北京市北郊地区宿主动物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状况和病毒型别。方法夹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确定鼠种构成。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M片段部分序列并测序,并用Clustal X(5.0)和DNAClub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检测结果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捕获宿主动物414只,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74.32%。其次为小家鼠,占22.72%。RT-PCR检测宿主带病毒率,海淀区褐家鼠为13.14%,小家鼠为0,昌平区褐家鼠为17.46%,小家鼠为3.57%。对6份扩增阳性标本进行序列测定并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显示,它们均为汉城型(SEO)汉坦病毒。毒株基于M片段部分序列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它们可分为两个小进化分支。所测序列在此片段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多数与标准株完全相同,少数有1.40%~2.16%的差异。结论 北京市北郊地区汉坦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是褐家鼠,不同宿主动物携带的汉坦病毒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确定中国大林姬鼠是否存在Amur类汉坦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应用RT-PCR法扩增大林姬鼠肺组织中汉坦病毒M基因片段和S基因全长,目的片段经测定其核苷酸序列后,用DNASTAR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从东北大林姬鼠肺标本JilinAP06中分别扩增出长度383 bp(M基因)和1696 bp(S基因)大小的目的eDNA片段,其S基因全长由1696个核苷酸组成,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从37位核苷酸至1323位核苷酸,共1287个核苷酸,编码429个氨基酸的蛋白。JilinAP06 S基因与1378、Liu株同源性最高,与H5株同源性次之,与AP63、AP61和AP1371同源性为91.0%~91.7%,与76.118同源性为81.0%。S全序列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汉坦病毒已知序列比较显示:JilinAP06与AP1371同源性最高(98.4%),与AP61同源性为98.1%,与AP63和Liu、B78和H5株同源性为97.2%~97.9%,与76-118同源性为95.1%。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JilinAP06与Amur类汉坦病毒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M基因片段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分析结果与基于S基因全长得到的结果一致.结论 中国大林姬鼠存在Amur类病毒,大林姬鼠很可能为Amur类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人群Amur类病毒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山东肾综合征出血热重疫区病人血清中HV分子生物学特征,同时寻找准确、简便、迅速的HV检测与分型方法,从而为制定防治决策提供科学根据。方法从山东肾综合征出血热重疫区临沂市费县收集病人早期血清,应用巢式RT-PCR对病人血清中的HV进行基因扩增,采用RFLP、SSCP分型,并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48份临床和ELISA检测确诊的HFRS病人血清经巢式RT-PCR扩增后,41份阳性,阳性率85.42%。41份阳性标本巢式RT-PCR产物经HindIII、HinfI酶切后,呈现2种不同的RFLP图谱:33份显示与R22株相似的酶切图谱,应属SEOV型;另外8份显示出与HTN76-118株相似的图谱,属HTNV型,这8份HTNV型标本均为10-12月间收集的病人血清。41份阳性标本巢式RT-PCR产物经SSCP分析,亦呈现2种不同的图谱:33份具有与R22株相似的SSCP图谱,应属SEOV型;而另8份则与HTN76-118株具有相似的SSCP图谱,属HTNV型。对部分扩增产物序列采用系统进化树分析也得出类似的结果:sdp1、sdp2、sdp3与HTN型76-118株亲缘关系相近,属同一簇,而sdp22、sdp37与SEOV型Z37、R22株亲缘关系相近,属另外一簇,这与RFLP和SSCP获得的结果相一致。结论山东肾综合征出血热重疫区病人基因型以SEOV型为主,但在秋冬季节也存在HTNV型。巢式RT-PCR结合RFLP、SSCP法可对HV准确分型,而且简便、迅速,适合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蜱虫叮咬致病报道增多,已引起医务工作者重视。目前,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关注蜱虫叮咬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而对蜱虫叮咬所致红肉过敏关注甚少,本文从蜱虫叮咬与红肉过敏的相关性,以及蜱虫叮咬所致红肉过敏的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综述蜱虫叮咬所致红肉过敏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北京昌平鼠间汉坦病毒感染时间动态变化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鼠类自然感染汉坦病毒(HV)时间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北京昌平南口镇某部驻地,从2002年8月至2004年5月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针对汉坦病毒M基因部分片段设计SEOV和HTNV型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法检测宿主肺组织中携带HV-RNA及其型别情况;应用ELISA法和IFAT接IFAT检测IgG抗体。利用SPSS软件分析宿主动物HV感染的时间动态特征。结果 共捕获啮齿动物296只,平均感染率11%。整个调查周期总体宿主种群密度波动不大,局部小生境(养殖场)种群波动明显。优势宿主褐家鼠平均种群密度与其感染率变化之间具相关性(r=0.594,P=0.023),养殖场褐家鼠密度与HV感染率之间相关性极显著(r=0.746。P=0.008)。褐家鼠性比和阳性率变化之间不具统计学意义相关性(r=0.541,P=0.086)。成幼比和阳性率变化之间则具显著相关性(r=0.697,P=0.046)。结论 北京昌平鼠间汉坦病毒感染长期持续存在,其感染率与种群密度随时问呈现动态变化,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并因生境而异。优势宿主种群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与HV感染也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确认我国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长角血蜱是否携带新近发现的山羊无形体Anaplasma capra,2012、2015年5~9月期间,在北京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并进行检测。结果共采集游离的长角血蜱311只,其中成蜱95只,若蜱156只,幼蜱60只。提取蜱基因组DNA后对山羊无形体的gltA和16S rRNA两个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共有3(3?2%)只成蜱阳性,若蜱和幼蜱中未检测到山羊无形体。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扩增出的gltA和16S rRNA序列和早先报道的牡丹江人感染的A. capra的序列相一致。证实了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媒介蜱携带该新发现的山羊无形体,该地区为山羊无形体潜在的自然疫源地。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