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4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质沉积性肌病(lip id storagy myopathy,LSM)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3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LSM,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临床以近端肌无力、萎缩为主要表现,有运动不耐受特点,肌电图示以肌源性损害为主,可合并神经源性损害,肌酶以CK和LDH升高为主,对激素反应早且明显,病理特征是Ⅰ型肌纤维内大量脂质颗粒沉积。结论LSM临床无特征性表现,确认依赖于肌肉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肌活检诊断血管炎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活检诊断血管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肌酶学、电生理及病理结果。结果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痛、肌萎缩、感觉异常和关节痛等;肌酶学多有增高;肌电图结果表现多样;病理改变为血管管壁结构不清,管腔狭窄及炎性细胞浸润;激素治疗后症状有缓解。结论血管炎可表现为肌肉、关节和(或)周围神经受累;肌活检有助于血管炎诊断;激素治疗大多有效。  相似文献   
3.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4例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临床资料本组 2 4例 ,男 16例 ,女 8例 ,年龄 9~ 70岁 ,平均 36 .1± 15 .3岁 ,病程 9天~ 8个月。全部病例均有头痛 ,部分伴有呕吐。 18例主诉低热 ,4例病程中有抽搐发作。体检脑膜刺激征阳性者 2 0例 ,余 4例可疑阳性或阴性 ,均为老年患者 ,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者 2例 ,1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检测对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分析36例CM患者的CSF动态变化、疗效及转归。结果 CM患者在治疗前32例(88.9%)CSF压力升高、34例(94.4%)墨汁染色阳性、26例(72.2%)白细胞总数升高、33例(91.7%)蛋白质含量升高、27例(75.0%)氯化物含量降低,治疗后6例(33.3%)脑脊液压力升高、4例(22.2%)墨汁染色阳性、8例(44.4%)白细胞总数升高、10例(55.6%)蛋白质含量升高、4例(22.2%)氯化物含量降低,且上述指标均呈动态变化。36例患者中治愈17例(47.2%),好转10例(27.8%),死亡9例(死于脑疝)(25%)。结论脑脊液检查是CM临床诊断最重要的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可作为动态观察CM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Oxford 40(OX40)和Oxford 40 ligand(OX40L)mRNA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experimental allegic neuritis, EAN)大鼠坐骨神经、脾脏、外周血和淋巴结中的动态变化。 方法:36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EAN模型组和完全弗氏佐剂对照组(CFA组)。分别在第9天、第17天、第26天处死动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坐骨神经根、脾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淋巴结中OX40和OX40L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EAN组大鼠在抗原免疫后第17天达到发病高峰,OX40和OX40L mRNA在第9天(发病早期)和第17天时表达均较高,与第26天(恢复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A组大鼠无症状;EAN组中OX40和OX40L mRNA在坐骨神经和淋巴结中各时间点表达均升高,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微量表达。结论:OX40/OX40L可能与EAN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9岁,因"发作性四肢抽搐,头痛、视物模糊3年"于2007年11月9日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每次持续10 min,每月发作1次,感冒后易诱发.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研究(附2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复发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及急性复发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复发型AIDP)与慢性复发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复发型CIDP)的鉴别。方法:23例患者,复发型AIDP10例,复发型CIDP13例,分析比较二组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程特点,腰穿脑脊液(CSF)检验,肌电图电生理检查,以及腓肠神经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二组病例首次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者多见,复发均无诱因;临床表现为对称性肢体肌无力,末梢型感觉障碍;多数可见CSF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呈周围性神经源性损害。与复发型CIDP比较,复发型AIDP起病较快,临床发病期病程短,恢复较为完全,复发间距长,颅神经损害更为多见。腓肠神经病理示:复发型AIDP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减少;复发型CIDP以脱髓鞘病变为主,施万细胞增生明显,可有洋葱头样改变。结论:复发型AIDP与复发型CIDP的临床与病理均有所不同,腓肠神经活检对复发性GBS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旭  雷达  张宁  杨欢  姚帅  李秋香  梁静慧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0):1375-1378
目的 研究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LSM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发病年龄(22.4±7.9)岁;均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情缓慢进展或出现缓解复发;3例有家族史;主要表现为运动耐受差和不同程度的肌无力(13/1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3/13)、肌痛或肌压痛(10/13)、肌萎缩(8/13)、末梢型感觉障碍(5/13);肌酶轻至中度升高(10/13),肌电图表现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合并肌源性损害(5/13),或者单纯肌源性损害(3/13),病理学特点为HE染色肌纤维内空泡及裂隙样改变,纤维间、肌膜下、胞核周围大量排列成串的或成团的脂滴,无炎性细胞浸润.高肉碱、低脂肪饮食、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临床以肌无力和运动不耐受为主要症状、神经电生理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和(或)周围神经损害、肌肉活检为诊断脂质沉积性肌病所必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G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 (GIRK)亚基GIRK2mRNA和蛋白在红藻氨酸致大鼠海马表达的时空变化 ,探讨其在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红藻氨酸致颞叶癫大鼠模型 ,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齿状回 (DG)、CA1、CA3 区GIRK2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GIRK2mRNA和蛋白在大鼠海马内分布广泛 ,表达丰富 ;大鼠腹腔注射红藻氨酸后 ,GIRK2mRNA在DG区表达逐渐增多 ,12h(实验组 0 4 2 36± 0 0 380 ,对照组 0 3396±0 0 343)、2 4h(实验组 0 4 2 5 3± 0 0 4 37,对照组 0 3173± 0 0 315 )达到高峰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此后逐渐下降 ,但仍高于对照 ;30d又达到高峰 (P <0 0 1) ;致大鼠海马内GIRK2蛋白仅DG区在 30d时与对照组比较增高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GIRK2mRNA和蛋白在癫大鼠海马内表达增高 ,特别是在DG区 ,提示GIRK2增高是机体对神经元过度兴奋的代偿或适应性反应 ;其合成增加将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 ,阻止海马内过度兴奋在DG→CA3 →CA1方向的扩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间质性肌炎 ( interstitial myositis,IM)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 ,探讨 IM的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 综合分析作者医院 2 3例 IM的临床资料 ,并与 93例多发性肌炎、3 4例皮肌炎进行比较。结果  IM临床表现以肌无力、肌肉疼痛、血清酶谱增高、肌电图及病理学异常为特征 ,治疗以激素为主。结论 病理学检查对 IM诊断及疗效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