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单边外固定架固定骨折,二期更换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3月~2009年6月,共收治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5例,通过临床检查、血管Doppler检查,及早明确诊断,手术探查明确腘动脉损伤后一期采用单边外同定支架跨膝关节固定骨折,及时修复损伤的动脉,预防性小腿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后抗凝、解痉、抗感染治疗,二期更换外固定支架为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随访其疗效.[结果]5例患者均采用该方法,从开始手术至血管再通58~100min,平均70.6 min,术后随访1~2年(平均15.6个月).所有患者受伤肢体均存活,无肌肉软组织坏死,手术切口及减张切口无感染发生,骨折骨性愈合,术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76~88分,平均83.6分.[结论]一期单边外固定架跨膝关节固定同时吻合胭动脉,二期更换内同定,早期功能锻炼是临床治疗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3.
髋关节骨关节炎(OA)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明显增加。诊断髋关节骨关节炎的进展及发展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X光片。这是因为X光片的普及性、安全性及低价格。无论是流行病学研究还是临床研究,评估髋关节骨关节炎最常用的方法是在X光片上测量髋关节间隙(JSW)。有关髋关节间隙大小的测量方法,髋关节间隙与年龄、性别、体重以及X线的投照条件、阅片方式的关系,国内外虽然有研究。但结果不一。现就髋关节间隙的测量及可能相关性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制沼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津市的居民生活垃圾、食堂垃圾、市场垃圾为实验原料,采用高温和中温发酵,研究了发酵过程中的累计产气量、pH、甲烷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初步总结和分析这些变化规律,并对垃圾厌氧发酵制沼气技术给予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我国的应用非常广泛,是目前治疗老年髋关节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的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且老年人要求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逐渐增加,该手术人数也会不断增加。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长期随访发现金属与髋臼软骨直接磨损是导致髋关节疼痛、影响髋关节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现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的影响因素综述如下。1实验室研究Cruess等[1]早期的试验表明了髋臼磨损是人工  相似文献   
6.
髋关节骨关节炎(OA)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明显增加.诊断髋关节骨关节炎的进展及发展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X光片.这是因为X光片的普及性、安全性及低价格.无论是流行病学研究还是临床研究,评估髋关节骨关节炎最常用的方法是在X光片上测量髋关节间隙(JSW)[1].有关髋关节间隙大小的测量方法,髋关节间隙与年龄、性别、体重以及X线的投照条件、阅片方式的关系,国内外虽然有研究,但结果不一[2~4].现就髋关节间隙的测量及可能相关性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通过检索1988年1月至2008年6月关于桡骨远端骨折于术与非手术治疗对照研究的文献(共5篇),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对患者腕关节功能,骨折复位后X线位置、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eta分析发现: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OR=0.23,95%CI 0.11-0.48,P<0.05)、可以良好复位(OR=0.20,95%CI 0.10-0.39,P<0.05)、减少并发症的发生(OR=0.29,95%CI0.17-0.49,P<0.05),但患者满意度方面低于非于术治疗(OR=0.32,95%CI 0.14-0.75,P=0.009).结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同时应该关注患者的要求及期望值.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 中足外侧柱:根据Myerson中足三柱理论,中足外侧柱包括骰骨、跟骰关节、跖骰关节,其中骰骨是中足唯一支撑外侧柱的骨头,几乎参与足的所有内在运动。 足外侧柱活动度:跟骰关节几乎没有运动,外侧柱的运动全部发生在骰骨关节面远端,跖跗外侧关节的活动范围是跖跗内侧关节的3倍。 背景:骰骨粉碎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2种,随着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尤其是微型锁定接骨板的出现改善了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目的:比较微型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骰骨粉碎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天津港口医院骨科收治的43例骰骨粉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微型锁定接骨板组23例,外固定支架组20例。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术前均行足部CT及三维重建扫描证实为骰骨粉碎骨折,术中均进行了异体骨的植骨支撑,外固定支架于术后三四个月内去除。末次随访时行双足站立正侧位X射线检查,比较2组患者较健侧骰骨的高度、长度、宽度丢失量,以及外侧纵弓角、跟骨第五跖骨角、Maryland足部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中足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②2组患者末次随访骰骨高度丢失量、宽度丢失量、末次外侧纵弓角、跟骨第5跖骨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2组患者在骰骨长度丢失量、Maryland足部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中足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微型锁定接骨板组优于外固定支架组;④提示微型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均是治疗骰骨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微型锁定接骨板在维持骰骨长度、临床功能及减少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获得足部稳定、功能良好的结果。 ORCID: 0000-0003-2285-2223(王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