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电化学治疗昆明小鼠肉瘤的疗效,并分析其机理。在体外将S-180细胞用不同参数的电场处理,研究适合电化学治疗的电场条件。通过复制肉瘤模型,将肉瘤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电疗组、化疗组、电化疗组。研究了不同处理组的肿瘤抑瘤率、治愈率以及小鼠的自由基代谢水平。结果电化疗组的抑瘤率、治愈率都显著高于化疗组和电疗组(P<0.05),电化疗组小鼠受到氧自由基的攻击显著降低,免疫力提高。分析机理发现,电化学治疗肿瘤的机理可能至少涉及细胞膜通透性提高、细胞的耐药性降低、机体的免疫力提高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用强电脉冲结合抗癌药物环磷酰胺作用于昆明小鼠S-180肉瘤。实验结果表明,电场 药物组的治疗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差异。同时观察到电场的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的微血管形成,这样就减少了对癌细胞的营养供应、降低其新陈代谢,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四川省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简称青海田鼠疫源地)流行态势,为做好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应急对策。方法统计、整理、分析四川省2000~2012年期间的鼠疫监测资料。结果青海田鼠平均密度253.27只/hm2,发现青海田鼠体及巢穴蚤9种,细钩盖蚤和直缘双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寄生蚤,占93.21%,其他蚤种占6.69%;青海田鼠体蚤指数0.90,染蚤率42.48%,青海田鼠巢穴均染蚤,巢蚤指数53.65。实验室检测各种宿主动物材料14 323份,检出鼠疫菌98株;检验媒介蚤2 455组26 411只,获鼠疫菌11株。证实染疫动物8种,染疫媒介3种。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方法(IHA)检测动物血清3 369份,阳性215份,其中青海田鼠阳性血清102份,犬阳性血清94份,其他动物阳性血清19份。结论自2000年以来,四川省青海田鼠疫源地的动物鼠疫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持续存在,应加强鼠疫宣传监测工作,防止发生人间鼠疫。  相似文献   
4.
利用细胞电穿孔结合抗肿瘤药物治疗肿瘤 ,称为肿瘤的电化疗 (Electrochemotherapy ,ECT)。离体肿瘤细胞和活体肿瘤组织电穿孔的最低电场强度分别为 4 5 0~ 6 5 0V/cm和 4 0 0~ 6 0 0V/cm。治疗肿瘤时常用脉冲个数 8个 ,脉冲宽度 10 0 μs,场强 6 0 0~130 0V/cm .,频率 1Hz的电场。已经有 10余种抗肿瘤药物用于电化学治疗肿瘤的研究 ,其中博莱霉素的效果最好 ,其次为顺式铂氨等。电化学治疗肿瘤 ,从体外培养细胞株到体内实体瘤 ,从实验室到临床 ,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电场参数、电极针的直径、电场磁力线的几何分布、肿瘤的大小、给药方式和药物种类等影响电化学治疗的效果。电化学治疗肿瘤运用于临床治疗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比如临床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给药方式、对正常组织的影响、治疗机理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四川省汶川县地震后小型兽类的组成和季节动态,为预防地震后鼠害与鼠传疾病暴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09年7月(夏)、10月(秋),2010年1月(冬)、4月(春)采用夹夜法对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进行小型兽类调查取样、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期间共布放1645夹次,捕获率为4.38%,捕获小兽隶属于2目2科6属9种,分别为四川短尾鼩、黄胸鼠、大足鼠、北社鼠、小家鼠、高山姬鼠、褐家鼠、中华姬鼠和灰麝鼩,优势种为北社鼠和四川短尾鼩;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分别为2.574、0.205和0.812;从夏季到春季,小兽密度先上升再降低,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总体降低,优势度指数总体升高,且各指数呈双峰型变化。结论映秀镇在地震后不同季节小型兽类组成不同,应根据各季节优势种和密度变化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用电化学疗法治疗S180肉瘤,检测抑瘤率、治愈率、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以及肿瘤微血管的密度,并分析电化疗法的机理.结果表明电化疗法治疗肉瘤的治愈率可以达到84.6%.本实验为探讨电化学疗法的安全性和机理以及临床肿瘤治疗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祁腾  杨孔  杨艾琳 《现代预防医学》2014,(17):3227-3229
目的为了理解和掌握鼠疫在自然界中延续存在的机制、控制鼠疫疫源地和防止鼠疫传播。方法本文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万方及外文数据库等检索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解析,综述了鼠疫在自然界延续存在的机制。结果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在自然界中延续生存涉及多个生态学因素:首先是宿主,包括宿主种类、密度、抗性以及抗性个体与易感个体的比例、年龄、遗传、免疫、繁殖及生理状态等;第二是蚤类,包括蚤的种类、丰富度、密度、群落结构、繁殖能力及生活史等;第三是生态环境,包括景观结构、生境隔离、土壤中微量元素及鸟兽迁徙等。结论将来鼠疫在自然界延续生存的研究应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把鼠疫疫源地作为特定的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研究;第二,建立生态学模型,定量分析影响鼠疫分布和发生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若干机制;第三,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预测将来我国鼠疫的时空变化趋势和规律,探明鼠疫可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及其扩散演变趋势,实现实时预警,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控。本文对全面理解鼠疫的自然疫源性和防治鼠疫传播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一定强度的瞬态电磁脉冲作用于细胞时 ,在细胞膜上将形成瞬时微孔 ,可促进药物等大分子进入细胞内。本研究利用电穿孔现象结合抗癌药物治疗在昆明小鼠上接种和生长的 S- 180肉瘤 ,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明显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这种癌症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容易控制、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特别适用于浅表肿瘤的治疗。它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猪精子细胞电穿孔及DNA转染的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动物精子作为外源DNA载体已成为转基因的主要方法之一,外源DNA通过精子导入后代,有可能简化转基因动物的生产。目前转基因最普遍采用的是微注射法,但其技术要求高、实验设备昂贵、效率低,导致生产成本高。因而寻找一种简单、高效的转基因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电穿孔法是促进DNA与动物精子结合的一种重要方法。电穿孔法利用高压电场使精子质膜产生暂时性孔洞,从而使外源DNA比较容易地进入细  相似文献   
10.
电磁脉冲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Hela细胞为实验材料,研究在电磁脉冲的作用下细胞发生电穿孔后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所产生的细胞毒性。通过比较电穿孔组和对照组中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性的差异,发现电穿孔组的细胞毒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说明电磁脉冲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性,从而为以后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