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形成机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通过采用脑室镜观察假膜腔、病理特点和对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脑容积变化进行分析后推测硬膜下积液机制,根据推测机制采用小骨窗开颅明胶海绵填塞增加假膜壁层脏层粘连而消灭死腔治疗硬膜下积液,术前术后对IL-6和IL-8检测评价手术效果。结果脑中线移位、基底池受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脑容积与硬膜下腔之间压力不平衡导致脑脊液通过撕裂蛛网膜进入硬膜下腔,采用小骨窗开颅明胶海绵填塞治疗慢性硬膜下积液有效率为93%,术后IL-6和IL-8因子浓度高于术前(P0.05),在长期随访中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小骨窗开颅明胶海绵填塞增加假膜壁层脏层粘连治疗硬膜下积液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2月—2019年11月间急性大血管闭塞支架取栓后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110例,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30例)和非出血组(80例),统计2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抗血小板、闭塞血管、造影剂渗出、OTR值、PTR值、ASPECT评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等指标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P=0.773)不增加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罗非班(P=0.107)的应用不增加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大脑中动脉闭塞(OR=24.130,P=0.030)、PTR过长(OR=0.555,P=0.008)为危险因素,ASPECT评分(OR=0.345,P=0.001)为保护因素,且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颅内是否出血主要取决于ASPECT评分,其次为是否发生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后为PTR值的大小。 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ASPECT评分、PTR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估机械取栓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机械取栓术后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中心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行机械取栓治疗的AIS患者133例,通过术后90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确定预后,mRS评分≤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将mRS>3分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低,术中取栓次数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当然血管再通良好是患者预后良好的前提,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术前NIHSS评分和术后严重并发症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年龄、术前NIHSS评分、和术后严重并发症均是影响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诱导分化骨髓基质细胞(BMSCs)脑内移植对帕金森病(PD)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纯化的BMSCs,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和GDNF诱导分化。分别将经GDNF诱导分化(A组)和未经GDNF诱导分化(B组)的BMSCs移植到PD大鼠模型纹状体区。另设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PD模型对照组(D组)。于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旋转行为变化,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结果①旋转行为检测显示,C组和D组在所有时间点未见明显变化;在移植后7~30d,A组和B组分别与C组和D组比较,旋转行为明显减少(P〈0.05);A组比B组旋转行为减少更为显著(P〈0.05)。②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显示,A组与B组比较,GFAP和TH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但各组自身各时程比较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的BMSCs脑内移植有效地改善了PD大鼠模型的旋转行为,提高了移植后TH阳性细胞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7.
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区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中脑黑质区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化情况.方法:将6-OHDA注入纹状体内制作PD大鼠模型.随机将成功模型分为3 d、5 d、7 d、14 d、28 d组,每组6只;另设假手术及正常对照组各3只.向成功模型鼠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苷(Brdu).用Brdu/NeuN、Brdu/GFAP、Brdu/TH免疫双标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黑质区内源性NSCs向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分化情况.结果:PD模型7 d组,在黑质区Brdu /GFAP 、Brdu /NeuN 细胞开始出现,14 d组双标的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加,28 d达到高峰,14 d、28 d组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这些双标细胞中,Brdu /GFAP 细胞数量较多,Brdu /NeuN 细胞数量较少(P<0.05),未发现Brdu /TH 细胞.结论:PD大鼠模型黑质区NSCs多数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少数分化为神经元,在没有诱导和干预下,未见有向DA能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支架辅助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病人术后抗凝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支架辅助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病人60例。术前口服双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行支架辅助栓塞术后静脉使用替罗非班24~36 h,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双抗治疗,即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观察组30例:常规双抗治疗后24、48、72 h抽取血标本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小板药物用量。随访3个月,记录、比较观察组药物调整后血小板抑制率变化情况、2组出血性不良事件及颅内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药物调整后抗凝过度病人的AA、ADP抑制率及低反应性病人的AA抑制率均改善(P<0.05~P<0.01),低反应性病人AD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不良事件及颅内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可在监测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病人术后抗凝治疗中提供参考,指导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剂量调整,可以降低出血性不良事件及颅内缺血事件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后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0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观察其栓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19例,95%栓塞3例,90%栓塞6例,80%栓塞2例。2例发生一过性脑血管痉挛,1例发生弹簧圈部分溢入正常动脉,1例发生局灶性脑梗死,2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均未见动脉瘤破裂。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19例,4分7例,3分3例,1分1例。随访结果示,27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除1例病死患者外,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复发、再出血或病死。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栓塞效果,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术后复发率与再出血率,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束汉生  田绪平  王昊  张辉  巢青  张秋建 《安徽医学》2014,(10):1419-1420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方法对3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血钠、尿钠检测,同时通过中心静脉压(CVP)及血浆渗透压对血容量进行评估。结果 36例患者低血钠症状均消失,治疗时间为3~11 d,平均(6.16±2.08)d;意识状态好转治疗时间为2~7 d,平均(5.21±1.86)d;所有患者CVP范围2~5 cmH2O,平均(3.50±2.08)cmH2O;血浆渗透压范围281.45~332.14 mmol/L,平均(304.65±12.26)mmol/L;治疗时间与治疗前血清钠、24 h尿钠和CVP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36、0.13、0.1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CVP和血浆渗透压是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治疗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