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 研究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ation,AG)随年龄变化的规律。 方法 按年龄分组收集360例核磁共振检查颅内未见异常的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静脉窦内AG的分布、各年龄组AG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及同例患者AG形态随年龄变化情况。 结果 经MRI检查发现,AG最常出现的部位是横窦,其次是上矢状窦、直窦、窦汇,海绵窦未见;未成年组随着年龄的增加,AG的直径逐步增大,数量逐步增多,分叶型AG数量也增多;中青年组AG直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波动于某范围内,形状基本保持不变,能检测出AG的患者的例数及AG直径与未成年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随着年龄的增加,AG直径减小,数量减少,分叶型AG数量也呈减少趋势,能检测出AG的患者例数及AG直径与中青年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蛛网膜颗粒数量、大小及形状有所差异,这些变化可能与生长发育、衰老及脑脊液吸收调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对脑静脉循环的影响.方法 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收集aSAH共57例(aSAH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48例(未破裂组)、非动脉瘤病人45例(正常对照组);aSAH病人依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重型组(GCS评分3~12分)和轻型组(GCS评分13~15分).利用DSA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口周岛状皮瓣切取提供更精准的解剖学资料。 方法 采用63例(126侧)头颈部铸型标本,观察口周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变异和动脉构筑特点。 结果 口周的血供主要来自上唇动脉、下唇动脉、唇颏动脉和颏下动脉升支。上唇动脉多于口角平面以上(68.25%)或以下(22.22%)起自面动脉,形成面动脉的1条分支(44.44%)或终支(49.21%),左、右侧呈对称(51.59%)或不对称(46.83%)分布;偶见缺如(1.59%)。下唇动脉多于下颌骨下缘上方(43.65%)或口角平面下方(28.89%)起自面动脉,形成面动脉的1条分支(61.90%)或终支(25.40%),呈对称(44.44%)或不对称(47.62%)分布;缺如者占(7.94%)。两侧上、下唇动脉相互吻合,围绕口裂形成动脉环,营养口裂、鼻区及颏区。唇颏动脉于下颌下缘附近起自面动脉,多为1支(约55%)或缺如(约30%),也可见2支(约10%)或3支(约5%)。颏下动脉在颏下中部发出2 ~ 12支升支,与下唇动脉降支和唇颏动脉形成唇颏血管丛,营养颏部皮肤。 结论 口周区域血供来源较多、吻合丰富,在口周形成动脉环及动脉网。但口周动脉的起始、走形和分布变异较大,动脉构筑形式不定,在切取口周岛状皮瓣时,术前超声探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蛛网膜颗粒(AG)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更好地开展AG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蛛网膜颗粒”“蛛网膜绒毛”“颅内高压”“脑静脉窦血栓”和“arachnoid granulation”“arachnoid villi”“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等为关键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检索1960年1月—2018年9月关于AG或蛛网膜绒毛的文献,并对AG的组织学特点、解剖形态、影像学研究及其在相关脑血管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AG是蛛网膜绒毛增大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正常解剖结构,两者的组成部分和功能相似。AG最常出现在上矢状窦,其次是横窦。巨大AG(>10 mm)可引起静脉窦堵塞、颅内高压、甚至颅骨的外压型改变等。脑静脉血管造影是观察AG的优选方法,可结合CT、MRI等与相关性脑血管疾病鉴别诊断。结论 熟练掌握AG的组织解剖结构及影像学表现是研究临床病理状态下AG变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