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肝内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HL)是我国南方及长江流域常见疾病之一,尤其好发于肝左外叶和右后叶[1],往往同时合并肝外或对侧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切除病变肝脏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近20年来,腹腔镜肝切除技术逐渐成熟[2],并开始用于治疗HL,涉及多种关键技术,其具体技术及操作流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在D-氨基半乳糖(D-Galn)/脂多糖(LPS)联合腹腔注射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中内质网应激介导肝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为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以雄性巴比塞(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D-GalN 800 mg/kg联合LPS 10μg/kg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动物实验分组:对照组(仅给予相应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急性肝衰竭模型组和4-丁酸苯酯(4-PBA)干预组(建模前6 h尾静脉注射)。同时将急性肝衰竭模型组按照给药时间进一步分为1 h、5 h、7 h三个亚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亚组与对照组间内质网应激蛋白标志物78 kDa糖调节蛋白(GRP78)、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蛋白转录因子C/ERP的同源蛋白(CHOP),促凋亡因子Caspase-1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评估肝脏功能,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评价肝损伤程度。结果 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内质网应激蛋白标志物GRP78、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凋亡蛋白转录因子C/E...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肝癌肝素酶(HPSE)对微血管内皮细胞(MVECs)凋亡及跨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从HepG2,BEL-7402和HCCLM3三种肝癌细胞中筛选高表达HPSE的肝癌细胞;构建含有HPSE之RNA干扰序列的慢病毒载体(LV-HPSE -RNAi-1249-2, RNAi组),用含有阴性对照序列的慢病毒载体(LV-HPSE-Control, Control组)作为对照,分别感染肝癌细胞,并验证感染效率。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代表肝癌MVECs,用Transwell小室行肝癌细胞跨内皮迁移试验;肝癌细胞和HUVECs细胞非接触共培养24 h,应用CCK-8法检测内皮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电镜观察细胞形态。肝癌细胞腹腔注射法制作裸鼠肝癌模型,观察肝癌MVECs凋亡及癌细胞跨内皮成瘤情况。结果 从3种肝癌细胞中筛选出高表达HPSE的HCCLM3肝癌细胞。慢病毒载体分别感染HCCLM3细胞72 h后,荧光显微镜显示细胞感染效率达到70%以上,qRT-PCR和Western blot 法检测RNAi组肝素酶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0.05)。RNAi组肝癌细胞跨内皮迁移率为0.39,显著低于Control组的0.62(P<0.01)。HCCLM3细胞与HUVECs非接触共培养,RNAi 组内皮细胞成活率为1.14,显著高于Control组的0.77(P<0.05);RNAi组凋亡指数3.94±1.51明显低于Control组(12.53±0.55) (P<0.05)。透射电镜示RNAi组细胞形态大致正常;Control组内皮细胞体积变小、变形,胞膜有发泡现象;染色质浓缩、边缘化,部分分割成块状,并见凋亡小体。实验裸鼠全部成活,Control组6只肝组织中均出现GFP标记的肿瘤细胞,镜下成瘤率100% (6/6),显著高于RNAi组成瘤率(33.3%,2/6)(P<0.05)。光镜下Control组肝组织内可见肝癌细胞,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胞浆可见空泡,核质浓缩;RNAi组肝组织内罕见肝癌细胞,内皮细胞基本正常。结论 肝癌肝素酶可能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促进癌细胞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LOD3在直肠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预后价值。方法:GEPIA2、GENT2、TIMER、HPA、K-M Plot、cBioPortal、UALCAN、NetworkAnalys、GeneMANIA、Metascape、DAVID和SurvivalMeth用于分析PLOD3基因在直肠癌中的预后价值和生物学功能。结果:与正常直肠组织相比,直肠癌中PLOD3基因的mRNA和蛋白呈显著高表达状态。高表达PLOD3与直肠癌患者较短的总生存期(OS)显著相关。PLOD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免疫浸润细胞CD8+T呈负相关。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患者中PLOD3基因突变率约为10%。K-M生存分析发现在肿瘤突变负荷(TMB)高危组中,PLOD3的mRNA高表达与直肠癌患者较短的OS显著相关。功能富集分析(KEGG、GO)显示直肠癌中PLOD3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蛋白质羟基化、胶原蛋白生物合成和修饰酶、赖氨酸降解、细胞修饰氨基酸代谢过程、脂肪酸氧化。直肠癌组织中PLOD3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高危组患者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高危组与较短的OS显著相关。结论:PLOD3是直肠癌预后新的生物标志物,为直肠癌的诊断、寻找潜在治疗靶点、个体化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