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院骨科脑外组1979—1985年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501例,按1965年脑外伤问题讨论记要中的分类法,属于重型颅脑损伤60例,占颅脑损伤住院总数的12%,略低于国内有关报道。本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15例,死亡率为25%。由于死亡病例大多数发生在重型患者中,所以我们认为,只有统计重型颅脑损伤,并对其死亡原因做出分析,才能提高颅脑损伤的治愈率。为此,本文对本组15例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了临床分析,供同道参考。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显微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5例(30侧) 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男9例(18侧),女6例(12侧)。开颅后自桥脑水平离断脑干取出大脑,保留Willis环的完整性;显微镜下观察后交通动脉的起始部位、分支血管数量,测量后交通动脉的长度、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管径进行分型;观测后交通动脉最粗大分支乳头体前动脉的起始部位及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形态特点进行分型。结果 30侧后交通动脉均发自颈内动脉外侧壁。左侧长度(13.63±0.42)mm,直径(1.72±0.56)mm,发出分支血管(6.92±0.55)支;右侧长度(14.42±0.46)mm,直径(1.81±0.60)mm,发出分支血管(6.22±0.48)支。后交通动脉为胚胎型4侧,过渡型2例,发育不全型7侧,成人型17侧。15例30侧标本中,乳头体前动脉缺如1侧,其余29侧后交通动脉均发出乳头体前动脉,其中单干型24侧、双干型3侧、多干型2侧。29侧乳头体前动脉中,起自后交通动脉的前1/3者7侧,中1/3者15侧,后1/3者6侧,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者1侧。结论 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及其分支血管的数量、起始部位、管径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显微夹闭后交通动脉瘤时,应详细了解后交通动脉的解剖结构特点,并注重分支血管的保护,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描述逻辑是语义Web的逻辑基础,是形式化表达领域知识的工具.但是描述逻辑只能表达单调推理,不能处理不完全知识.认知描述逻辑因其非单调特性和良好的时间复杂度等特点在处理不完全知识方面有较好的优势.本文在认知描述逻辑ALCK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认知描述逻辑语言ALCKR ,保留了描述逻辑原有的优点,加入传递角色属性,增强了表达能力,并通过认知查询拥有了非单调推理的能力.设计了ALCKR 的语法、语义以及表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利脑心胶囊治疗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50例MID患者随机分为利脑心胶囊治疗组与脑活素对照组,分别观察症状,长谷川痴呆量表(HAS)、简易智量表(MMSE)积分,血脂。结果 利脑心胶囊治MID的总有效率达90%,该药不仅能改善症状,提高HDS、MMSE积分,而且能调节血脂。结论 利脑心胶囊具有活血化瘀、开窍通络、宁心益智之功效。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并发急性颅内血肿,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大致在2.0~13.1%之间。我院1975~1985年共收治颅脑损伤929例,其中55例并发颅内血肿,发病率为5.9%,略高于段国升的4.3%;低于王忠诚的9.0%。本组病例的大多数(49例,89%)合并不同程度的脑挫伤或原发性脑干伤,死亡19例,病死率为34.5%,低于高立达的报告(44.3%)。为进一步提高治愈率,本文对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后的治疗和护理等进行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性别和年龄特点:男48例,女7例,男女比例为7:1,因本文的病例多为  相似文献   
6.
代先祥  王萌  徐德智  张利 《中成药》2010,32(8):1440-1442
目的: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I含量测定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超声波提取、加热回流提取和索氏提取的方法提取丹参中的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I,并采用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其含量。结果:对于丹参酮ⅡA来说,索氏提取法所测得的含量最高,超声提取最低;从丹参酮I含量来看,各提取方法所测得含量差异不大,加热回流略为偏低。结论:综合各提取方法所测得含量、操作难易及溶剂成本来考虑,索氏提取法优于超声和加热回流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高分辨磁共振(HR-MRI)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经过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88例患者(10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30,35个动脉瘤)、未破裂组(n=58,66个动脉瘤),并将未破裂组分为强化亚组(n=22,26个动脉瘤)和未强化亚组(n=36,40个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HR-MRI成像,观察各组动脉瘤特征。结果HR-MRI成像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相比,准确率为79.55%。破裂组强化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瘤体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有子囊、体颈比≥2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强化组与未强化组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有子囊、体颈比≥2、瘤体体率≥2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HR-MRI成像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有良好应用效果,瘤体破裂风险与瘤壁强化有一定关系,影响瘤壁强化的因素有子囊情况及体颈比、瘤体体率等动脉瘤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