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分析描述胃间质瘤(GIST)患者的胃电活动特点,探讨GIST对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运用多导胃电图检测27例胃GIST患者(GIST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餐前餐后胃电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餐后各导联较餐前均出现平均频率(MF)、平均幅值(MA)及正常慢波百分比(N%)增高,过缓频率百分比(B%)较餐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GIST组未出现相应的胃电图改变(P > 0.05);GIST组各导联餐前MF、MA高于对照组,N%餐前1、3、4导及餐后各导联均低于对照组,过速频率百分比(T%)各导联餐前餐后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GIST组与对照组患者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66.7%,3.3%,GIST组节律正常患者所占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GIST患者存在餐前餐后胃电活动异常,异常胃电节律以胃动过速为主.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3岁,主因上腹部胀痛3个月,发现上腹部包块1个月收入本院。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工作时从梯子上跌落,出现上腹部胀痛,于当地医院腹部B超示胰腺损伤,当时查血尿淀粉酶正常,给予抗炎、抑制胰酶分泌等药物治疗,疼痛有所缓解,但仍有上腹部胀满不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与聚桂醇注射液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09-09/2016-09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直径≥8 cm单纯性肝囊肿患者11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无水乙醇治疗组(A组,69例)和聚桂醇治疗组(B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组根据囊肿直径分为A组(8-12 cm)、B组(13-16 cm)、C组(17-20 cm),B组根据囊肿直径分为D组(8-12 cm)、E组(13-16 cm)、F组(17-20 cm);分别比较3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肝功能异常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7%,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治愈率(67.4%)要优于A组(47.8%);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9.1%)明显高于B组(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痛、腹胀及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A组要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经无水乙醇治疗的A、B、C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4%、43.8%、81.8%,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C组较A、B组均有明显的统计意义(P0.05或P0.001);其中肝功能异常发生率,3组分别为11.5%,37.5%,81.8%,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C组较A、B组均有明显的统计意义(P0.05或P0.001).经聚桂醇治疗D、E、F组,不良反应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与聚桂醇硬化治疗较大肝囊肿的总有效率相当,但聚桂醇治疗的治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无水乙醇治疗期间,肝囊肿的直径越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对肝功能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4.
2001年6月-2006年1月,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局部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肝囊肿3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42例腹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42例腹膜病变患者,男22例,女20例,年龄17-89岁,平均54岁.对所有患者进行CT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40例行腹穿术、9例行PET/C1检查、13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腹膜活检术.分析腹膜病变的病因和各诊断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血清CEA、CA153、CA19-9、CA242和CA125对腹膜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性分别为14.8%、18.5%、29.6%、22.2%及100%,特异性分别为80.0%、93.3%、93.3%、93.3%及0%.腹水脱落细胞对腹膜恶性病变诊断的灵敏性为36%,特异性为100%;腹水ADA对腹膜结核性病变诊断的灵敏性为92.3%,特异性为92.5%.8例CT检查结果支持最后诊断,准确率为19%;7例PET/CT检查结果支持最后诊断,准确率为78%:11例腹膜活检术结果支持最后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肿瘤标志物、腹水脱落细胞和ADA检查对腹膜炎性与肿瘤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的辅助意义.PET/CT和腹膜活检对腹膜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CT.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评价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依照罗马Ⅱ标准选取的出口梗阻型便秘(OOC) 18例 ,混合型便秘 (MC) 5例。应用GITT、CD、ARM、AES对OOC结肠传输功能、排粪过程、肛直肠压力及盆底肌形态进行测评。对 8例存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严重OOC和MC病例给予A型肉毒毒素耻骨直肠肌注射治疗 ,并初步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跟踪随访 3个月至 1年 ,6例临床排便困难症状缓解 ,4例可撤掉或减少泻剂使用量 ,2例结肠通过时间较治疗前缩短 ;2例肛直肠测压提示肛管静息压和模拟排便时肛管松弛压较术前明显减低 ,矛盾…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4岁.因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突发呕血、黑便就诊,当天胃镜检查见胃底体交界大弯侧1.5 cm×1.5 cm黏膜隆起,表面光滑,中央约3 mm糜烂覆暗红色血痂,于周边黏膜活检2块,未见活动性出血;胃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物(伴出血)性质待定;病理结果:黏膜慢性炎症.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临床表现、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在0.8~4.0c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开始至完整剥离病变的时间)在35~150min,平均64.5min,术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经氩离子凝固术、电活检钳凝固治疗或金属夹闭合创面止血成功,有4例术中并发穿孔,穿孔发生率18.1%(4/22),应用金属夹夹闭缝合穿孔,术后经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抗炎等治疗后,其中3例腹胀缓解,余1例腹胀严重者追加经腹壁穿刺排气后缓解。22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出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住院3~10d,平均4.5d,穿孔患者术后1个月胃镜复查见穿孔均闭合,所有患者接受随访3~18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是安全和有效的,虽然出血和穿孔仍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但经积极地对症治疗后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彩超诊断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定量评估正常者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PIDVL)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内径值及其返流持续时间、速度的比较,并确定PIDVL分级的新标准.方法应用彩超测量并对比59例94条下肢(对照组)和30例39条下肢(观察组)深静脉内径值、返流持续时间及返流速度.结果(1)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内径值、股总静脉内径值、股浅静脉内径值、腘静脉内径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01).(2)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彩色脉冲多普勒(CPD)返流持续时间(PTR)、股总静脉PTR、腘静脉PTR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01).(3)观察组下肢深静脉CPD返流速度(SR)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PIDVL分级与临床体征有密切相关性.结论(1)正常者下肢深静脉返流持续时间确定为<1.2 s.(2)根据下肢深静脉内径值的大小及返流持续时间的长短将PIDVL程度分为3级.  相似文献   
10.
内镜超声检查术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方法总结近年来于消化内镜中心经超声内镜诊断为异位胰腺并行病理检查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图像特征及诊断准确率。结果52例内镜超声诊断的异位胰腺者中41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78.85%(41/52),其余6例为间质瘤,4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神经鞘瘤。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均表现为隆起性病变,病变位于胃窦37例,十二指肠2例,胃体1例,胃底1例;表现为高回声1例,中等回声10例,低回声18例,混杂回声12例;累及至黏膜层2例,黏膜肌层8例,黏膜下层30例,固有肌层1例。对其中不超过黏膜下层的15例行内镜下切除,2例出血,余无并发症出现。随访半年以上,1例复发,余无复发且伤口愈合良好。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可根据超声内镜所显示的病变深度决定下一步治疗,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