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及胰岛素受体底物-1、2(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2,IRS-1、2)在正常成年大鼠大脑中的分布,为脑内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正常成年大鼠脑中InsR、IRS-1、IRS-2的分布。结果:InsR、IRS-1、IRS-2在正常成年大鼠脑中广泛分布,在与学习记忆和能量代谢相关的脑区如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的部分核团均有表达。结论:InsR及IRS-1、IRS-2在正常成年大鼠脑中广泛表达,但表达部位不完全一致,提示它们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活动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 HaloTag 技术用于α-突触核蛋白质(α-synuclein,SNCA)在细胞内荧光成像及半定量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方法采用重组克隆技术构建 pHalo-SNCA 质粒,将其转染至 HEK293人胚肾细胞中,经 Western blotting 鉴定 Halo-SNCA 融合蛋白质的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Halo-SNCA 在细胞内的定位与分布;通过蛋白酶催化的解偶联反应的荧光强度测定细胞内 Halo-SNCA 的荧光强度进行目的蛋白质的间接定量分析。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了 Halo-SNCA 真核表达质粒,能够在转染的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目的融合蛋白质,该融合蛋白质结合特定的荧光配基后,可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分析 Halo-SNCA 在细胞中的动态水平与分布状况。此外,经水解释放的荧光配基可用于表达融合蛋白质在细胞中较为精确的相对定量分析。结论HaloTag 技术能够用于 SNCA 在细胞内成像和定量分析,同时可以作为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分析的可关联检测指标。对于SNCA 的生理功能以及在神经系统病变中的作用等相关研究,HaloTag 具有令人瞩目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伴骨髓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初诊时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显带的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伴骨髓转移的NB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分析预后,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结果1.共120例患儿,男74例,女46例,≥18个月者98例(81.7%)。染色体正常组60例,其中56例(93.3%)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SS)-Ⅳ期,余4例为INSS-Ⅳs期;低危(LR)2例,中危(MR)9例,高危(HR)49例(81.7%);7例患儿MYCN基因扩增。染色体异常组60例患儿均为INSS-Ⅳ期,MR 1例,余59例(98.3%)均为HR,14例MYCN基因扩增。2.染色体异常患儿60例中单纯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者分别为4例、14例,42例患儿同时合并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数目异常方面,21号、10号、11号染色体缺失最为常见;结构异常方面涉及11q、1p、3p区段的异常发生率高。3.染色体正常组患儿随访时间为4~44个月,17例出现肿瘤进展或复发;染色体异常组患儿随访时间2~42个月,其中31例出现肿瘤进展或复发。所有患儿3年累积总生存率和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60.0%、48.4%;染色体正常组患儿3年累积生存率为74.2%,3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65.7%;染色体异常组患儿3年累积生存率为47.5%,3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24.9%;出现进展或复发患儿染色体数目异常以10号染色体缺失常见,结构异常以11q、1p、2p区域较多。结论NB患儿肿瘤细胞染色体异常率高,但重复率低,个体间差异明显。10号染色体缺失、11q、1p、2p区域结构异常可能为提示NB预后不良因素;通过骨髓标本进行肿瘤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行,可为更精准的危险度分层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双侧侧脑室注射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影响,本研究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分别于第1、3d双侧侧脑室重复注射STZ3mg/kg,对照组以人工脑脊液代替STZ。21d后,取大鼠海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突触素、活性调节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ctivity-regulated cytoskeletal-associatedprotein,Arc)的表达;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内突触素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而Arc蛋白表达显著增多;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毡内突触结构异常,突触小泡聚集增多。以上结果提示:脑室注射STZ可影响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引起突触超微结构异常,干扰了神经元突触信号的传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报告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Ph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和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患者进行骨髓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查,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该例患者经常规化疗未获缓解后口服格列卫治疗,获得血液学缓解,但很快复发,并于短期内死亡.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T_Hcell)亚群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初诊时的表达及T_H1/T_H2、T_H17/Treg轴失衡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NB患儿以及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NB患儿初诊时及健康儿童体检时外周血标本中T_H1细胞、T_H2细胞、T_H17细胞、Treg细胞的比例,并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B组患儿的外周血CD4+T细胞中T_H1细胞[8.20(4.90,13.80) vs 13.05(9.83,17.80),Z=-5.40,P0.05]和T_H17细胞[0.30(0.20,0.60) vs 0.78±0.56,Z=-4.11,P0.05]的比例较健康儿童明显下降,T_H2细胞[0.70(0.40,1.10) vs 0.50(0.30,0.88),Z=-2.49,P0.05]和Treg细胞[6.75(5.60,8.70) vs 5.24±1.92,Z=-3.70,P0.05]的比例较健康儿童明显升高。NB患儿主要临床症状,如危险度,肿瘤原发部位,受累部位等不影响T_H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P0.05)。结论 NB患儿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比例较健康儿童出现明显轴失衡情况; NB患儿在诊断初期的主要临床症状不影响T_H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  相似文献   
7.
儿童急性白血病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血病特异染色体异常的确定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对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虽然儿童AL的治疗效果有了很大改善,但其复发仍然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根据遗传学异常进行危险度分层,并指导治疗,可以改善儿童AL预后,提高患儿生存率。在过去的30年中,遗传学检测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发现了许多新的遗传学异常。本文就三种儿童常见AL,包括前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CP-ALL)、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leukemia,T-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最新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彭玉教授治疗小儿咳嗽主张运脾泻肺,肺脾同治。本文通过对彭玉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病案的举隅,介绍其临证经验,为临床治疗小儿咳嗽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伴有MYCN基因扩增的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长期生存率不容乐观,目前国内相关大宗病例报道不多。 目的:总结伴有MYCN基因扩增的NB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纳入2007年2月1日至2020年1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确诊NB且经荧光原位杂交法确定伴有MYCN扩增的患儿,分析患儿瘤灶部位、大小、转移部位、肿瘤标记物、病理亚型、治疗情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主要结局指标:3年生存影响因素。 结果:纳入133例MYCN扩增的NB患儿,占同期收治总NB患儿的12.0%。男82例,女51例,中位发病年龄(35.7±9.8)个月;原发瘤灶位于腹膜后及肾上腺区129例(97.0%),位于后纵隔区域4例(3.0%);骨髓转移81例(60.9%),骨骼转移80例(60.2%),中枢转移24例(18.1%);99例(74.4%)血清LDH≥1 500 U·L-1,126例(94.7%)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00 ng·mL-1;原发瘤灶最大直径≥10 cm者89例(66.9%)。3年OS和EFS分别为(19.7±3.5)%和(19.0±3.6)%。78例进展复发,在诱导、巩固、维持及停药后进展复发分别为8、20、46和4例,进展复发的部位以原发瘤灶、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最常见,中位首次进展时间为11.3月。伴有骨髓、骨转移、合并1p36缺失、年龄<18月及未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预后不良。 结论:伴有MYCN扩增的NB患儿原发瘤灶以腹膜后肾上腺区为主,早期远处转移率高,50%以上患儿在维持治疗期间肿瘤进展,3年OS仅为19.7%。伴有MYCN扩增的NB患儿迫切需要靶向治疗等新的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和分析伴有染色体1p36缺失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HR-NB)的临床特征,分析这些患儿经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后的近期疗效,为进一步提高HR-NB生存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HR-NB患儿的临床资料。HR-NB诊断标准、临床分期、治疗方案和疗效标准均根据北京儿童医院HR-NB方案(BCH-HR-NB-2007),入组患儿为同时伴有染色体1 p36缺失,且均经过系统治疗和随访的HR-NB。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结果入组患儿共11例(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43个月,临床分期均为INSS-Ⅳ。肿瘤原发于后纵隔3例,腹膜后或肾上腺8例。骨髓转移11例,骨骼转移10例,均为多发骨转移,远处淋巴结转移6例,肝脏等内脏转移5例,中枢转移2例。伴有N-myc基因扩增4例。全部患儿术前化疗4~5个疗程,回输干细胞计数为(2.62~10.68)×10~6/kg,中位随访时间14.9(9~32)个月。4例患儿复发或进展,其中1例停维甲酸3个月后骨髓复发,放弃治疗后死亡;另3例分别于干细胞回输后第3、5和6个月,维持治疗中肿瘤进展,2例放弃后死亡,1例仍在治疗中。余7例患儿处于肿瘤稳定状态。结论伴有染色体1 p36缺失的HR-NB患儿,骨髓和骨骼转移率极高,约1/3同时伴有N-myc基因扩增。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后3~6个月内,仍然容易出现肿瘤进展。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很容易进展或复发,在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后维持治疗期间仍需要增加全身治疗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