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摘要】目的 基于创新的四维密码子的方法挖掘共调控且互作的基因对,研究共调控与蛋白互作之间的关联趋势。方法 我们提出了创新的基于四维密码子的关联分析方法,并把此方法应用于与结肠癌相关的2000个疾病基因。结果 发现共调控的互作蛋白对比随机情况下显著;随着共调控强度的增强,蛋白间互作趋势越来越明显。结论 基于创新的四维密码子的关联分析方法,能够研究共调控与蛋白互作的关联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检测结肠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探讨VEGF-D和VEGFR-3在淋巴管生成以及结肠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55例不同时期,不同分化程度的人结肠癌组织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VEGF-D和VEGFR-3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检测结肠癌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结果 在55例结肠癌组织中,VEGF-D的阳性表达率为54.5%,明显高于在癌周正常组织内的表达(P<0.05);结肠癌组织中VEGFR-3表达的阳性率为69.1%,明显高于在癌周正常组织内的表达(P<0.01);并且VEGFR-3的表达与VEGF-D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在结肠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浸润深度超过肌层组,DukeC、D期的VEGF-D的表达水平和LMVD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浸润深度未超过肌层组,Duke A、B期(P<0.01),经计数淋巴管数量,癌组织中的LMVD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P<0.01),并且LMVD与VEGF-D的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VEGF-D的表达水平随着癌的浸润和转移程度的增强而增高,并且通过上调其受体VEGFR-3的表达而促进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从而促进癌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小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组织内的表达,探讨VEGF-D在小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分别于碱烧伤后1d、3d、5d、7d、12d和18d取材。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VEGF-D在正常角膜和碱烧伤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的表达,应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淋巴管,观察小鼠碱烧伤角膜内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情况。结果碱烧伤后1d、3d、5d,角膜内VEGF-D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角膜(P<0.01),于碱烧伤后3d,表达达到高峰。碱烧伤后7d,VEGF-D的表达下降至正常水平。在碱烧伤角膜内,可见阳性表达LYVE-1的新生淋巴管。结论 VEGF-D过表达可能参与小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C-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恶性黑色素瘤(恶黑)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恶黑组织中VEGF-C和CCR7的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标记肿瘤的淋巴管,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检验,应用Cox比例危险度模型筛选与恶黑预后有关的指标。结果肿瘤细胞胞浆中可检测到VEGF-C和CCR7的表达。CCR7表达与VEGF-C表达和淋巴管浸润有关,CCR7和VEGF-C协同增加淋巴管浸润,CCR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无关。结论在恶黑组织中VEGF-C和CCR7诱导肿瘤细胞侵入到淋巴管,但CCR7和淋巴管浸润不能作为恶黑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和VEGF-C在人结肠癌组织的表达及与结肠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取人结肠癌组织91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A和VEGF-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D2-40标记结肠癌组织的淋巴管,观察结肠癌组织的淋巴管生成情况。结果结肠癌组织中VEGF-A和VEGF-C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VEGF-A和VEGF-C表达阳性的结肠癌组织的淋巴管密度(LVD)明显高于阴性组织,VEGF-A和VEGF-C的表达及LVD均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相关。结论结肠癌组织VEGF-A和VEGF-C过表达与结肠癌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6.
7.
将局部解剖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特别是临床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2000个人类结肠癌相关基因以及GO( gene ontology)数据库中与人类生物学过程相关的25 189个基因,揭示蛋白互作比率与基因共调控强度之间的关联趋势.方法 基于四联密码子算法提取既包含蛋白互作关系又包含共调控关系的混合模式.应用超几何分布(P≤0.05)筛选出频数大于等于5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混合模式1073个.结果 蛋白互作比率与基因共调控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趋势,即随着蛋白质互作比例的增加,相关基因共调控的强度也随之增强.结论 互作蛋白(基因)倾向于被共调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探讨VEGF-C和VEGFR-3在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取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48例(石蜡标本30例,术后新鲜组织1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观察VEGF-C和VEGFR-3蛋白及mRNA在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的表达情况.以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LYVE-1)标记淋巴管,计数恶性黑色素瘤组织淋巴管数密度.结果 VEGF-C和VEGFR-3蛋白主要表达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胞浆内,在肿瘤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内皮上也可见VEGFR-3蛋白表达,VEGF-C和VEGFR-3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18例新鲜恶性黑色素瘤中,淋巴结转移组VEGF-C和VEGFR-3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LYVE-1表达于肿瘤间质内的淋巴管内皮细胞,淋巴结转移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的淋巴管数密度(LMVD)为9.845±2.454,无淋巴结转移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的淋巴管数密度为6.534±2.193,淋巴结转移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的淋巴管数密度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VEGF-C表达明显增高,并通过上调其受体VEGFR-3的表达促进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从而促进恶性黑色素瘤的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和Podoplanin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二者标记淋巴管的特异性。方法:选择55例人结肠癌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VEGFR-3和Podoplanin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odoplanin主要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微血管极少着色;VEGFR-3主要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上,另外在小血管内皮也有较丰富的表达。结论:Podoplanin在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具有较高特异性,可以用来标记淋巴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