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茂昌 《传染病信息》1999,12(3):142-143
莱姆病是一种以硬蜱为传播媒介的螺旋体病,在其流行强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担心其转为慢性感染并导致衰竭,由于有时存在难以解释的非特异症状及在临床实践中缺乏确诊方法,有可能误诊、导致不必要的延长或重复治疗,更加重公众的焦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当归多糖铁复合物 (APIC) 在缺铁性贫血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为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低铁饲料并辅以定期放血法建立缺铁性贫血模型,缺铁性贫血大鼠与正常大鼠分别随机分为 APIC 低、中、高剂量 (5.83、8.75、17.5 mg/kg) 组,ig 给药,以原子吸收法测定各时间点血清铁浓度,用 DAS 2.0 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并采用 SPSS 13.0 软件对同剂量组的缺铁性贫血大鼠和正常大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 t 检验。结果APIC 在两种不同生理状况下大鼠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3个剂量组的缺铁性贫血大鼠的血清铁浓度在 4 h 以后均显著高于健康大鼠,3个剂量组的 CL/F、t1/2β与正常组均有显著差异 (P<0.05),但只有高剂量组的 t1/2α 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结论APIC 在缺铁性贫血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患儿的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6日至2020年3月5日确诊SARS-CoV-2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无症状组(n=41)和有症状组(n=73),在亚组分析中分别比较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单用、两联和三联)及干扰素α-1b是否联用阿奇霉素对患儿住院天数、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114例确诊患儿,其中男72例(63.2%),女42例(36.8%)。患儿中位年龄为7.1岁,住院天数、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10 d、6 d。亚组分析中,无论在有症状组或无症状组,患儿住院天数和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在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及是否使用干扰素α-1b联用阿奇霉素治疗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不推荐常规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SARS-CoV-2感染及以协同抗病毒为目的联用阿奇霉素。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有近3.5亿HBV携带者,其中每年有约50万~100万例死于HBV相关性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阻断炎症进展、预防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达到这一目标须在出现不可逆的肝损害之前就能彻底清除HBV.可是,由于肝外HBV的存在、HBV DNA可能与宿主基因组整合以及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存在,因此治疗停止后常伴随病毒复制而病情迅速反弹[1].  相似文献   
5.
刘金玉  张玉  王凯平  李石军  刘茂昌  曾芳 《中草药》2010,41(10):1672-1676
目的比较当归多糖铁复合物(APIC)在缺铁性贫血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为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低铁饲料并辅以定期放血法建立缺铁性贫血模型,缺铁性贫血大鼠与正常大鼠分别随机分为APIC低、中、高剂量(5.83、8.75、17.5 mg/kg)组,ig给药,以原子吸收法测定各时间点血清铁浓度,用DAS 2.0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并采用SPSS 13.0软件对同剂量组的缺铁性贫血大鼠和正常大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t检验。结果 APIC在两种不同生理状况下大鼠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3个剂量组的缺铁性贫血大鼠的血清铁浓度在4 h以后均显著高于健康大鼠,3个剂量组的CL/Ft、1/2β与正常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只有高剂量组的t1/2α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APIC在缺铁性贫血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全民健身""阳光体育"活动背景下,政府倡导、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的校园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对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教育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12~ 22岁学生身体素质继2005年以来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视力不良、肥胖检出率升高,体质健康水平测试一次通过率较低[1].在校学生或多或少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但却是迫于学校要求和达标压力,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青少年健身的自主性与其健康观念与意识、健身活动调节、健身行为习惯密切相关.通过评价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引导和干预,促使其健身行为的转变,对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0岁。因双下肢无力5年,胸闷、腹胀、下肢浮肿3月于 1999年 3月入院。 患者 1989年发现HBsAg阳性。1994年渐出现双下肢无力、走路踏空感,诊断末梢神经炎。今年初感胸闷气短、腹胀、下肢水肿逐渐蔓延至颜面部,诊断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胸腹水。查体:慢性病容,脸色黝黑,四肢远端皮肤色素沉着,颈后2个直径1cm肿大淋巴结,巩膜无黄染,可见肝掌、蜘蛛痣,双侧乳腺增大,右胸叩诊实音,呼吸音减弱,心前区Ⅲ级收缩期杂音,频发早搏,腹部膨隆,肝肋下 2cm,脾肋下12cm,腹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LZD)替代万古霉素(VCM)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于武汉儿童医院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的儿童患者资料,均在最初使用VCM但后来改用LZD,并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进行系统复习。结果 共收集儿童患者28例,其中我院4例,文献报道24例。患儿的年龄中位数为15个月,13例(46.4%)为女性患儿。25例患儿因为VCM治疗效果不佳、5例患儿因为VCM的不良反应(其中有2例因上述两种原因都出现)导致改用LZD。11例患儿监测了VCM和LZD的血液和脑脊液中药物浓度。所有患儿经过治疗后,脑膜炎症状均改善(好转或治愈)。2例患儿因其他疾病死亡。使用LZD期间1例患儿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 LZD可作为VCM疗效不佳或不耐受的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替代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彭静  徐华  刘茂昌  舒畅  许琼  彭惠  高萍  李新林  黄锐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20):2031-2034,2085
目的:通过对湖北地区儿童监护人用药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了解湖北地区儿童安全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决策者制定减少居民用药错误相关干预策略提供依据,为药品安全科普干预内容和方法的精准设置,为今后药学知识传播的"供给侧"改革模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借助湖北儿科联盟平台,以湖北省常住居民的用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机APP问卷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多中心研究形式,对目前监护人在儿童用药行为现状及风险水平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收集有效问卷585份,主要以女性、19~49岁、在职城镇居民为主。主要问题集中在抗菌药物的应用、药品储存和过期药品的处理上,大部分受试者虽没有参加过各种形式的用药知识讲座或用药教育活动却认为有必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理用药知识教育活动。结论: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能很快发现湖北地区儿童用药安全行为的风险点,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估公众在用药过程中的风险水平,医疗机构人员、教师、公司职员、机关干部更关注并了解药品安全的相关知识,但在湖北地区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用药知识讲座或用药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不够的。我们今后在从事药品安全科普干预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价闭合环状DNA的检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但是很多肝外器官,如骨髓、淋巴结、脾、肾、皮肤、结肠、胃、睾丸、精子及肾上腺旁神经节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等均能被HBV感染。目前认为PBMC存在HBV的感染,但有无HBV的复制,仍存在争议。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HBV复制的模板,如果能够发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cccDNA,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