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5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breast 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BPML)临床罕见,现报告4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Ⅱ期乳腺癌阳性腋窝淋巴结结外侵犯(extranodal extension, ENE)的临床意义及影响预后的ENE垂直直径的截点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存档的原发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标本287例,所有患者均有1~3枚腋窝淋巴结转移,镜下观察腋窝淋巴结转移及ENE情况,测量ENE的垂直直径,结合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87例中有ENE者80例,阳性率为27.9%,ENE的垂直直径中位数为2.5 mm(0.5~12 mm)。肿瘤直径越大、临床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数越多,ENE的发生率越高;ER阴性者比阳性者发生率更高(P0.05)。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ENE阳性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率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率分别为55.8%和84.4%,低于阴性组的90.6%和95.1%,5年DFS和OS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NE阳性、HER-2阳性、分子分型是影响Ⅱ期乳腺癌患者D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ER阳性患者与较好的预后相关。以ENE垂直直径3 mm为截点,3 mm是影响患者D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3 mm组相比,对5年DFS及OS影响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4.251(95%CI:2.382~7.586)和2.806(95%CI:1.146~6.883)。结论腋窝淋巴结ENE可能是Ⅱ期乳腺癌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ENE垂直直径是预后影响因素的独立预测指标,ENE垂直直径3 mm有望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风险预测的截点值应用于临床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4.
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经典突变类型患者的治疗已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使用中获益,而携带少见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约占所有EGFR突变的10%,其临床意义还不清楚,特别是对EGFR-TKIs的反应。本文综述少见EGFR突变的发生率,并对EGFR-TKIs治疗结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刘月平  陈光胜  李鹏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0):1313-1314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行肝脾双栓塞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肝脾双栓塞治疗的48例原发性肝癌,男29例,女19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同时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结果:48例肝癌于术后4周复查,肿瘤缩小约50%者占25例(52.09%)。白细胞于术后48h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可维持1个月~3个月左右;白细胞于术后48h、1周、2周及4周,分与术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于术后48h、1周、2周及4周复查,分别与术前比较,除术后48h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于术后2个月时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可维持1a左右。结论:肝脾双栓塞,不失为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一个好办法。但要做到术前、术中及术后广谱抗生素的足量及合理应用。栓塞要在监视下进行,注意脾栓程度,防止栓塞不足及过度;导管应尽可能深入脾动脉远端,越过胰背动脉及胰大动脉,以防胰腺炎的发生。对于术前白细胞<3.0×109/L,血小板<60×109/L的患者,可先行肝、脾栓塞治疗,待血象基本回升后再作常规化疗;导管应尽可能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内,以减少药物对正常肝脏之损害,对于脾动脉过度迂曲,插管确实困难者,建议使用微塞导管技术。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0岁。因“头晕3年,加重10天”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疼痛,为酸胀痛,活动稍受限,仰头时疼痛加重伴有头晕,无头痛,无恶心、无呕吐,无视物旋转、无耳呜。未经治疗。于20天前,因“颈椎病”在外院行激光手术治疗(具体不详),10天后出院,出院后,头晕未能改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服用倍他乐克及甲黄酸二氢麦碱缓释胶囊降压治疗。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5月《WHO肾上腺肿瘤新分类》正式出版(即第4版,简称新版),对肾上腺内分泌肿瘤进行了完善和更新[1]。与2004年第3版《WHO肾上腺肿瘤新分类》有所不同的是,新版对内分泌肿瘤分类基于肾上腺肿瘤的遗传学和生物学行为相关知识进行大量修改,分为肾上腺皮质肿瘤、髓质肿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两个章节进行阐述。肾上腺皮质肿瘤中增加神经鞘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的分类。基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性乳腺炎(sclerosing lymphocytic lobuartitis of breast,SL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SLL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SLL组织学表现为乳腺小叶萎缩伴小叶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叶间间质纤维化,有时小叶结构消失伴有淋巴滤泡形成,为假性淋巴瘤。免疫表型:小叶内CK导管上皮阳性,淋巴细胞以CD20阳性B细胞为主,伴有少量CD3阳性T细胞,后期淋巴滤泡免疫组化标记可见完整的CD21阳性FDC网,Ki-67增殖指数2%~3%,CD30阴性。结论 SLL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炎症性病变,常伴发于I型糖尿病的女性患者,镜下以小叶为单位的炎症性病变及间质纤维化为特征,需与其它良恶性病变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患者预后良好,罕见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of no specific type,IBC-NST)中大范围癌周间隙(〉20%的肿瘤区域内出现癌周间隙)的出现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2 184例IBC-NST患者的病理资料,按照2012版WHO乳腺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标准复核诊断,剔除因组织固定问题导致的固缩,筛选出具有癌周间隙特征的病例483例,对其大范围癌周间隙、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预后等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3例患者中肿瘤最大径0.8~4.8 cm,平均2.0 cm。组织学分级1级97例(20.1%),2级232例(48.0%),3级154例(31.9%);Ⅰ~Ⅱ期患者382例(79.1%);177例(36.7%)出现了淋巴管侵犯,202例(41.8%)出现了淋巴结转移;237例(49.1%)出现了大范围癌周间隙。407例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359例存活,生存时间37~103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是IBC-NST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是IBC-NST患者出现大范围癌周间隙的危险因素(P〈0.05)。出现大范围癌周间隙而没有淋巴管侵犯时,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均是IBC-NST患者出现大范围癌周间隙的危险因素,出现大范围癌周间隙与IBC-NST患者预后差相关,且具有淋巴结转移的IBC-NST患者更常见大范围癌周间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M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结果例1为64岁女性,无任何临床症状。例2为76岁女性,有重症肌无力。2例肿瘤均位于前纵隔。组织学特征为增生的上皮样微结节由大量淋巴细胞间质分隔,淋巴细胞可形成生发中心。微结节由短梭形肿瘤细胞构成,细胞核温和,卵圆形,未见核分裂和坏死。免疫表型:短梭形上皮细胞CKpan、CK19阳性,CD20、CD5和CD117阴性。淋巴间质中生发中心细胞CD20阳性,间区为CD3和CD5阳性的T淋巴细胞。结论 MN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胸腺肿瘤,依据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