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利用无创性的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研究大脑半球代谢物的非对称性,本研究对56例正常成年人行磁共振波谱成像,主要对双侧大脑半球的4个解剖区域:额叶、颞叶、枕叶及顶叶的代谢物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进行测量,并以Cr为内参照物比较NAA和Cho相对含量(NAA/Cr、Cho/Cr)的侧别差异。结果表明:双侧额叶之间的NAA/Cr存在显著性差异,而Cho/Cr无显著性差异;在双侧颞叶之间,这2种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双侧枕叶之间Cho/Cr存在显著性差异,而NAA/Cr无显著性差异;双侧顶叶之间的NAA/Cr存在显著性差异,而Cho/Cr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双侧大脑半球的代谢物存在偏侧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增强MRA(CE-MRA)对糖尿病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GE 3.0T磁共振,对36例拟诊有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行CE-MRA和DSA检查,并将其分为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10段进行分析.结果:36例CE-MRA与DSA比较,CE-MRA显示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病变检出率无差异(P>0.05),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及动脉闭塞3种血管病变显示无差异(P>0.05).CE-MRA显示腹主动脉粥样斑块病变多于DSA(χ2=5.94 P=0.02),髂内动脉、股深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病变检出率高于DSA(P<0.05),以DSA为标准,CE-MRA存在高估.结论:CE-MRA是一种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面神经受颅底邻近血管压迫是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表明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3D MRI)即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和三维毁损梯度回波成像具有显示HFS患者的面神经与邻近血管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下肢软组织黏液性-圆细胞型脂肪肉瘤的MR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下肢软组织黏液性-圆细胞型脂肪肉瘤的MR表现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手术病理证实为下肢软组织黏液性或黏液性-圆细胞型脂肪肉瘤患者的MR表现,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结构及在T1W I、T2W I、T2脂肪抑制像(SPIR)和静脉注射Gd-DTPA后信号特点。结果肿块均位于下肢深部肌肉间隙内,形态多不规整,边界清楚,平均最大径约为15.2 cm,内部可见排列紊乱的纤维间隔,大部分纤维间隔厚度超过2 mm。T1W I肿块与周围骨骼肌相比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信号或略高、略低信号,T2W 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肿块信号强度无减低,增强扫描见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结论MR可对下肢黏液性-圆细胞型脂肪肉瘤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实时透视触发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DCEMRA)在颈部动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颈部动脉疾病患者和颈部动脉正常者各30例,均行三维快速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和3DDCEMRA。3DTOFMRA采用三维快速时间飞跃梯度回波(3DFGRE)序列,薄层、多层块轴位扫描;3DDCEMRA应用三维快速时间飞跃干扰梯度回波(3DFSPGR)序列,快速注射(注射速度2.0~3.0?ml/s)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Gd DTPA)20~25?ml(0.15~0.2?mmol/kg),磁共振实时透视触发即时扫描。两种方法所得全部原始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IP重建,按解剖及影像诊断要求对颈部动脉的显示效果、颈部正常动脉连续性及边缘锐利度等进行比较评价。结果:60例颈部3DDCEMRA图像中,57例颈部动脉显示较佳,占95%;显示不佳3例,占5%;其中疾患组诊断为动脉硬化斑块3例、血管狭窄15例、血管闭塞6例、血管畸形4例、细小动脉瘤2例。3DDCEMRA对颈部动脉的显示效果、颈部正常动脉连续性及边缘锐利度等均优于3DTOFMRA(Р<0.001)。结论:3DDCEMRA对颈部动脉的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畸形、细小动脉瘤等病变的诊断均优于传统3DTOFMR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CR、DR系统低密度信号检出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CR、DR系统的低密度信号分辨能力,方法采用Burger's模块,20mm铝板,0.5mm钢板,RTI Solidose 400数字剂量计,PMX-IR千伏时间计及CPI高频高压发生器,在同一X线机,相同吸收体,相同曝光条件(剂量)下,比较CR、DR的低密度信号检出能力。结果 CR系统的低密度信号检出能力比DR系统低6.5%。结论CR系统的低密度信号检出能力略低于DR系统(非晶硒平板检测器)。  相似文献   
7.
对比剂对3T氢质子MR波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高场MR仪研究对比剂是否会影响氢质子MR波谱(1H-MRS)的结果.方法 对22例颅内肿瘤患者分别于增强扫描前后行1H-MRS检查,比较扫描前后2次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的峰下面积及Cho/Cr、Cho/NAA比值.结果 增强后Cho、Cr、NAA峰下面积分别为增强前的(86.7±27.3)%、(94.6±40.8)%、(113.8±74.5)%,NAA、Cr峰下面积增强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601、-1.640,P值均>0.05),Cho峰下面积较增强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520,P值<0.05).Cho/Cr增强前为2.4±1.6、增强后为2.3±1.3,Cho/NAA增强前为2.5±1.8、增强后为2.1±1.5,增强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179、-1.408,P值均>0.05).结论 对比剂不会影响1H-MRS的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8.
3.0T磁共振CE-MRA在腹部至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0T超强磁场磁共振三维增强MRA(3D CE-MRA)对腹部、盆腔、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GE EXCITEⅡ3.0T双梯度超导磁共振,对61例拟诊腹部至下肢血管病变的受检者行3D CE-MRA检查,其中36例行DSA检查。将腹部至下肢血管分为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10个部分,由2位影像学专家独立对3D CE-MRA和DSA资料作出分析。结果61例受检者腹部至下肢血管3D CE-MRA成像均获得满意效果,血管显示清晰。8.2%(5/61)受检者未见异常,91.8%(56/61)受检者显示共计601段血管病变,其中动脉粥样斑块43.4%(261/601),动脉狭窄22.0%(132/601),动脉闭塞29.5%(177/601);动脉迂曲2.7%(16/601);动脉瘤1.5%(9/601);动脉夹层0.5%(3/601);肿瘤压迫或包绕血管0.5%(3/601)。36例3D CE-MRA与DSA比较,3D CE-MRA显示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血管病变阳性检出率无差异(P>0.05),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及动脉闭塞3种血管病变显示无差异(P>0.05)。3D CE-MRA显示腹主动脉粥样斑块病变多于DSA(χ2=5.94,P=0.01),髂内动脉、股深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病变阳性检出率高于DSA(P<0.05),以DSA为标准,3D CE-MRA存在高估。结论3D CE-MRA是一种有效的评价腹部至下肢动脉疾病的方法,其诊断价值可与DSA相媲美,尤其对直径较大的腹主动脉至腘动脉主干(1~3级血管)可基本代替DSA。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3.0T磁共振对椎体和腹主动脉旁网状淋巴管成像,探讨其显示率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1例病人进行上腹部轴位和冠状位脂肪抑制T2WI扫描,观察腹主动脉及椎体旁网状淋巴管的显示情况,根据其显示的宽度和长度分为0~3级.将病例分为正常对照组、门静脉高压组、胆管扩张组和恶性肿瘤组,探讨网状淋巴管的显示情况与各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椎体右侧、椎体左侧、主动脉右侧、腹主动脉左侧网状淋巴管的显示率分别为34.07%(31/91)、32.97%(30/91)、32.97%(30/91)和43.96%(40/91).腹主动脉右侧网状淋巴管的显示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3.846,P=0.005),门脉高压组的显示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和恶性肿瘤组(P<0.05),其他部位网状淋巴管的显示率在4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利用脂肪抑制T2加权MR技术可以对椎体和腹主动脉旁的网状淋巴管进行显示,门脉高压可影响腹主动脉右侧网状淋巴管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扳机点是引起疼痛的重要病因,也是临床疼痛治疗的主要部位,目前对扳机点的定位尚缺乏客观的方法。本研究拟应用红外热图和3.0T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扳机点进行定位并探讨其价值.方法:选择7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的扳机点,先用指诊触摸法对扳机点进行初步定位,然后用红外熟图对其进行测试,同时与扳机点的周围点以及躯体对侧相应点进行比较,1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扳机点应用3.0T磁共振成像进行定位研究。结果:①140个扳机点的体表温度明显高于周围点和对侧点,差异非常显着(P分别〈0.01和0.05),温度升高范围在0.5—2.2℃之间,平均1.3±0.4℃;②治疗后,扳机点体表温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③140个“扳机点”中有113个点显示为“热”点,阳性显示率为80.1%;④部分指诊未能探查出的扳机点,经红外热图检测同样显示为“热点”,⑤10例病人的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有明显的扳机点影像学变化。结论:红外热图对扳机点具有客观的辅助定位价值。3.0T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扳机点的定位没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