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6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微血管与前列腺癌生长,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结合放射免疫测定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19例前列腺癌和40例前列腺增生中的表达和平均值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和PSA值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转移性前列腺癌MVD和PSA值高于非转移性前列腺癌,前列腺癌MVD与PSA呈正相关,结论:血管形成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肿瘤的增长和转移有赖于肿瘤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PSA一直作为一种前列腺癌肿瘤标记物被广泛用于临床,但随着对PSA的研究及对前列腺癌的深入理解,前列腺癌筛选的最佳PSA上限值还不知道,我们需要新的标记物,它们必须和预后紧密相关,而且经过严密的临床试验验证。近年来,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逐渐被人们认识和研究,研究发现,MIF作为一种多能细胞调节蛋白,是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关系的新型分子,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前列腺癌生化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ING1mRN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38例膀胱癌手术患者的癌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组织中抑癌基因ING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癌周组织中ING1mRNA均阳性表达;32例膀胱癌组织中ING1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织降低(32/38,84.2%),其中无表达2例;癌组织表达强度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显著(P〈0.01),其低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及淋巴转移有关。结论ING1mRNA表达在膀胱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ING1mRNA可能是膀胱癌患者潜在的恶性判断指标及诊断、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B7基因表达对人肾癌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 :将B7基因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 ,将PLXSN/B7 1转染肾癌细胞。运用RT PCR方法观察B7 1表达情况 ,同时应用单克隆抗体标记技术检测转染前后免疫学改变。结果 :肾癌细胞不表达 ,转染后大多数肾癌细胞表面表达B7 1。转染前后肾癌患者T3、T4升高 ,T8降低 ,T4 /T8升高。结论 :B7 1基因能增强免疫细胞对肾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 ,从而有效增强肾癌细胞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寻找前列腺癌相关基因以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应用含有4366条人类全长基因cDNA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一组前列腺癌和正常前列腺组织样本的基因表达谱,找出研究前列腺癌组织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前列腺癌与正常前列腺组织有差异表达基因287条,其中未知基因165条,已知基因122条,从已知基因中筛选出有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56条,其中上调基因20条,下调基因36条。结论 运用cDNA微矩阵基因芯片对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能有效筛查出新的前列腺癌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上腺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肾上腺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均得到明确诊断,32例经手术治疗并得到病理证实.其中良性29例.恶性3例。术后高血压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恢复满意。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生化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肿瘤是惟一有效的措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细的手术操作及阻断瘤体血供前后的血压控制是手术顺利完成的三个重要环节。经腹腔镜切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6例膀胱癌和14例正常膛胱组织进行癌基因C-erbB-2蛋白产物研究,结果表明:35%的膀胱癌显示阳性反应,正常膀胱组织呈阴性反应。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及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此外,阳性表达者肿瘤易复杂,提示:C-erbB-2蛋白产物对判定膀胱癌恶性程度,浸润深度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10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02例肾损伤患者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及行肾修补术、肾切除术、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等,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102例患者中,保守治疗72例,肾修补术5例,肾切除术13例,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12例。治愈99例,死亡3例。结论血尿和腰部疼痛是主要的临床症状。尿液、B超检查应作为诊断肾损伤的常规检查方法,CT检查对肾损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肾脏损伤的类型、伤情程度及复合伤的情况等。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一些药物研究,小鼠是理想的造模工具,但由于小鼠耐受性相对较差,肾脏及肾蒂小且难于寻找,容易增加实验误差,导致造模失败。目的:探讨BALB/c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评价肾脏缺血时间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建立雄性BALB/c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根据肾缺血时间不同分为0min组(对照组)、30min组、35min组、45min组,肾再灌注后24h观察肾功能和肾脏病理组织学的变化,比较不同的肾脏缺血时间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观察45min组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生存率。结果与结论:模型成功率95.9%,与对照组相比,肾缺血30min组、35min组和45min组再灌注后24h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肾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均升高,肾缺血45min组生存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应用微型动脉夹夹闭小鼠双侧肾蒂的方法可制备稳定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小鼠肾缺血35~45min是造模较为理想的肾缺血时间,所得模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表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存在性别差异,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观察雌雄性小鼠缺血前后肾脏组织中MicroRNA表达及其差异,以期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性别差异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将雄性和雌性小鼠分别肾缺血45 min再灌注损伤24 h,同时设置雄性和雌性假手术组作对照。采用MicroRN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雌雄小鼠肾缺血45 min再灌注损伤24 h及假手术后肾组织MicroRNA表达的差异,样品间表达差异的阈值为2倍。 结果与结论:在雌性肾缺血再灌注与雄性肾缺血再灌注组对比发现有表达上调的MicroRNA有5个;雌性肾缺血再灌注组与雌性假手术组对比发现有差异表达的MicroRNA有29个,其中上调的有MicroRNA有25个,下调的MicroRNA有4个;雄性肾缺血再灌注组与雄性假手术组对比发现有差异表达的MicroRNA有38个,其中上调的MicroRNA有9个,下调的MicroRNA有29个;雌性假手术组与雄性假手术组对比发现有差异表达的MicroRNA有102个,其中上调MicroRNA的有22个,下调的MicroRNA有80个。结果说明,不同性别小鼠肾缺血再灌注前后肾组织中微小核糖核酸表达存在差异,这些MicroRNA的差异表达可能导致不同性别小鼠肾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及耐受性存在差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