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目的 为股深动脉穿支皮瓣应用于乳房再造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5例10侧成人新鲜下肢尸体标本进行乳胶或氧化铅动脉灌注,解剖观察后区域血管的形态及分布,测量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血管数量、管径、血管蒂长度及伴行静脉管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股后区穿支皮瓣切取的手术模拟。 结果 股深动脉第1穿动脉发出4~9支穿支供应股后区皮肤,以肌皮穿支为主,偶可见肌间隔穿支;降支优势较多,优势穿支多发自股后内侧。血管蒂长为(10.6±2.6)cm,其外径为(2.2±1.0)cm,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1.8±0.8)mm与(2.1±1.8)mm。   结论 股深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存在个体差异,尤以第1穿动脉对其影响较大,有待进一步研究确保皮瓣切取的安全性与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蒂横形腹直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方法对20侧成人尸体进行解剖观察。结果发现主要是由于上蒂术式切断了该肌皮瓣的主要供血动脉——腹壁下动脉,仅靠腹壁上、下动脉之间微薄的螺旋微动脉的吻合支供血,以致术后产生脂肪液化、边缘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腹壁下动、静脉是中、下腹部横形腹直肌肌皮瓣的直接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即下蒂优于上蒂。  相似文献   
3.
胸导管在胚胎的早期是左右成对的,但在出生后只有一条胸导管,这是因为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由右側胸导管的下部、左侧胸导管的上部以及連結两者之間的吻合管得以保留,而其他部分則相应地消失所造成的。因此,胸导管的起源、行程和終止均会出现不同的变異。据国內外学者的統計,其中以胸导管下部呈双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背阔肌内血管、神经的分支、分布及其体表投影.方法 对10具(20侧)成人尸体背阔肌行大体解剖观察、测量.结果 背阔肌的主要供养血管是胸背动、静脉.胸背动、静脉供养背阔肌外上部的2/3,其余1/3背阔肌由肋间动、静脉供养.胸背血管、神经分支与肋间血管、神经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胸背血管、神经主要分成内、外侧,内、外侧支分叉点的体表投影位于肩胛下角外、上方.胸背血管、神经内侧支与纵轴夹角50.05±5.16度,胸背血管、神经内侧支与外侧支夹角38.67±4.25度.结论 背阔肌有较恒定的血液供应.背阔肌可被胸背血管、神经内、外侧支及其延长线分成三区.Ⅰ、Ⅲ区可单独切取,Ⅱ区可根据需要部分或全部分配到Ⅰ区或Ⅲ区.  相似文献   
5.
人体皮肤微因管年龄变化的图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icrovascular changes in 32 biopsies of normal human skin were observed using electronic computer image analysis.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a decrease in microvasculature with increase of age, with significant decreases appearing at age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20, suggesting that the chang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ging of human skin.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验乳下皱襞韧带存在的真实性。方法对9例18侧经防腐处理的女性乳房进行了解剖及切面筋膜染色后的观察。结果否定了先前由 Bayati 和 Straalen 等提出的有独立的乳下皱襞韧带的存在。结论证明乳下皱襞的存在是基于乳房下部增厚并密集的 Cooper 韧带所致。  相似文献   
7.
背阔肌解剖分区及其肌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明确背阔肌的解剖分区及各区在肩关节运动中的肌电表现。方法 对10具成人尸体背岂进行血管、神经解剖并按主要血管、神经的分支、分布将背阔肌分区、。利用体表电极记录13例(25侧)健康成人背阔肌不同区在肩关节运动中的肌电表现,并将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背阔肌的主要血管、神经来自胸痛血管、神经及其内、外侧分支,部分来自肋间血管、神经,胸背血管、神经分支及肋间血管、神经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胸背血管、神经内、外侧支及其延长线将背阔肌分成三个区域。三区在肩关节6种运动中的肌电表现不同。结论 背阔肌内不同区域肌纤维在肩关节运动中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进入鼻侧软骨区域的主要血管,为设计内眦血管蒂岛状鼻侧软骨粘膜瓣修复眼睑衬里和睑板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并介绍其临床应用经历。方法:10具存放一年的成年尸体标本从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2具尸体标本的面静脉内注入蓝色乳胶溶液。在3.5倍的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解剖,显露鼻背和鼻周区的血管。结果:内眦动脉发出分支从鼻侧软骨的外上方开始斜向其内下方向走行进入鼻侧软骨的表面,并与鼻背动脉和鼻外侧动脉向鼻侧软骨表面发出的分支相互吻合。并且内眦静脉与其伴行。应用岛状鼻侧软骨粘膜瓣修复下睑缺损1例,效果满意。结论:以内眦血管为蒂的岛状鼻侧软骨粘膜瓣具有良好的血液供应,血管蒂长并且走行比较恒定,可转移到眶区修复部分眼睑衬里和睑板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腹壁浅动脉(superficial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SIEA)蒂游离腹壁皮瓣乳房再造术方法 、特点及适应证.方法 术前采用多层螺旋CT(multiple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三维血管造影及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查SIEA的直径、走行及分布,于脐与阴阜上缘之间设计皮瓣,采用单蒂或双蒂SIEA,与胸廓内动,静脉吻合,腹部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4例乳房再造病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和腹部供区无脂肪液化、坏死、切口裂开、腹壁薄弱及腹壁疝等并发症的出现,再造乳房外形效果满意.结论 SIEA蒂游离腹壁皮瓣与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横行腹支肌肌(TRAM)皮瓣乳房再造术提供同样的腹部皮肤和组织量,但却减轻了对腹部功能和形态的损害,在做好充分的术前血管评估、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的前提下,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乳房再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单侧胸头肌瓣和双侧胸骨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联合瓣包裹自体气管游离移植的最大移植长度。方法 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粘膜血流量的测定、病理学检查、存活率和移植气管通畅度的计算 ,研究了以犬单侧胸头肌瓣和双侧胸骨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联合瓣包裹不同长度自体移植气管术后的存活情况。结果 短于 4cm的移植气管术后第 1周时粘膜充血水肿 ,易出血 ;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测得移植气管粘膜下有血流存在 ,粘膜血流量在近吻合口和中间部位无明显差别 ;术后移植气管均能长期存活 ;病理检查移植气管结构完整 ,管腔内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所覆盖 ,软骨无变性坏死。但长于 4cm的移植气管第1周时大部分中间段粘膜呈苍白色或灰黑色 ,接近吻合口处粘膜充血水肿 ,易出血。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测定移植气管在近吻合口处的粘膜血流量明显大于中间部位。大部分移植气管于术后近期出现中间段管腔塌陷或肉芽增生。无肌肉包裹组移植气管的粘膜在术后第 1周时即呈黑色 ,实验犬随后因移植气管坏死而死亡。结论 单侧胸头肌瓣和双侧胸骨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联合瓣包裹仅适用于移植短于 4cm的气管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