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科学   1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井间示踪剂中稀土元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甲醇为稀释剂,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快速测定稀土示踪剂中17个稀土元素。研究表明,在优化的稀释剂甲醇浓度为2%(体积分数)、pH<2.47的条件下测定稀土元素,方法精密度(RSD)为1.23%~2.83%,日间6次测定的精密度为2.25%~4.76%,各稀土元素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2.0~9.0 ng/L;17个稀土元素的加标回收率为85%~108%,满足痕量元素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的发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需耍,是气象更上的一件大事。它将为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准确及时地制作、发布气象预报,开展气候预测,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离不开气象工作,防洪抗旱更是如此。过去我们在气象部门的配合下,积极有效地工作,在防洪抗旱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下面从几个方面说明气象工作在防洪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和气象部门对我们的支持。1…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二氯甲烷溶剂辅助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原油中V、Cr、Fe、Ni、Cu、Zn、Mo、Co、Pb等16种微量金属元素。研究表明,用CH2Cl2分散原油样品,以浓HNO3-H2O2为消解体系,采用CEM微波消解系统消解样品,各元素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95;检出限可达ng/L;方法精密度较高,相对标准偏差(RSD,n=3)<5.0%;回收率为92%~110%。以w(Ni)/w(V)与w(Fe)/w(V)比值为变量参数对不同原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国内与国外不同地区原油样品中各金属元素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海洋溢油事件时有发生,探索基于铅同位素特征信息为指标的溢油鉴别技术,在海上溢油鉴别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极性较强的二氯甲烷溶解原油样品,分散均匀后在浓硝酸-双氧水氧化消解体系下微波消解,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原油中铅的含量及铅同位素比值(208 pb/206 Pb、208 pb/204 Pb及208 pb/207 Pb),建立了基于铅同位素为特征信息的一种新的油源鉴别辅助技术.实验优化了ICP-MS工作参数,并利用铅标准溶液对同位素积分时间进行优化,提高同位素测定的精密度.结果表明,原油中铅元素测定方法的准确度较高,不确定度<5%,重现性较好,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n=3).该方法应用于测定渤海、南海及国外不同来源的原油样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原油中铅元素含量的差异性较大,浓度范围为37.99 ~ 1213.00 μg/kg.考察了铅同位素比值信息,以208 pb/207 Pb与208 pb/206 Pb为变量,能够对不同区域原油样品进行分类,我国南海原油样品与其他油源的原油样品差异性明显.本文建立的油源鉴别技术能为油源的初步筛选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海洋微塑料污染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过去10 a,海洋微塑料研究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突破小粒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检测技术瓶颈、建立标准化的微纳塑料分析检测方法、优化海洋微塑料输运模型以及完善生态风险评估方案等。本文简要概述了近海、大洋和极地微塑料污染的现状,总结了海洋微塑料研究在样品采集和检测分析方面存在的挑战、在海洋微塑料存量估算和海洋微塑料输运模拟及生态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不足等,并展望了海洋微塑料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海洋微塑料常规监测、科学研究、风险评估和治理管控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藻固碳是一种新型节能减排技术,具有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本文对两株富油微藻(球等鞭金藻和微拟球藻)进行了富碳培养下生长特性及中性脂积累特性的研究。两株富油微藻的最佳培养条件为10%CO2浓度和f培养基。本研究对两株富油微藻的最大生物量产率、总脂含量、最大油脂产率、微藻的C含量和CO2固定率进行了测定。球等鞭金藻的各参数指标分别为:142.42±4.58g/(m2·d),39.95%±0.77%,84.47±1.56g/(m2·d),45.98%±1.75%和33.74±1.65g/(m2·d)。微拟球藻的各参数指标分别为:149.92±1.80g/(m2·d),37.91%±0.58%,89.90±1.98g/(m2·d),46.88%±2.01%和34.08±1.32g/(m2·d)。实验结果显示,两株海洋微藻均属于高固碳优良藻株,适合应用于微藻烟气减排技术开发,具备用于海洋生物质能耦合CO2减排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贻贝营半固着生活,依靠足丝将自己牢固地黏附在底物上.足丝的结构和性能对贻贝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为研究热液区极端环境下深海贻贝足丝的结构和性能,采集了印度洋龙旂深海热液区的贻贝(Bathymodiolus marisindicus)足丝,对其力学特性、结构特征和组分进行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发现与近海贻贝(Mytilu...  相似文献   
8.
微塑料(粒径5mm的塑料)作为海洋环境中一类新型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从微塑料来源、分布和生态影响等方面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进展。结果表明,海洋中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在阳光、风浪和海流等作用下的海上塑料垃圾的分解,陆源塑料垃圾输入、海上船只塑料垃圾的丢弃、水产养殖业漂浮装置的废弃等是海洋中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海洋微塑料分布呈全球化趋势,近岸、大洋、深海和极地都有微塑料的存在,已有研究表明深海是微塑料的主要汇集区。微塑料不但会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还会影响一些海洋生物的产卵量和繁殖能力,甚至会引起某些海洋生物的营养不良甚至死亡;微塑料自身含有和表面富集的污染物会在水动力作用下影响污染物的全球分布并对海洋生物产生复合毒性影响。为减少海洋塑料垃圾,控制海洋微塑料污染并为污染防治提供支撑,保护海洋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不同粒径微塑料的快速分离和在线鉴别方法的建立;水动力对微塑料全球迁移变化的影响;微塑料复合毒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效应及机制;管理和技术体系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  相似文献   
9.
使用阴极溶出伏安法,利用2,3-二羟基苯丙氨酸(DHN)可以与Fe(Ⅲ)结合生成配合物,而BrO3-的加入可以催化该电化学反应的性质,系统研究了海水中溶解态Fe(Ⅲ)的最佳分析条件。结果表明,体系中添加20.0μmol/L DHN即可达到分析要求;添加BrO3-可以使溶出电流线性增大,选择的最终浓度为20.0mmol/L。当沉积电位为-0.20V,扫描速率为50.0mV/s,沉积时间为90s时,即可达到低铁海水的分析要求,在此条件下检测限为0.011nmol/L。紫外消解可以使测量灵敏度比未消解时提高13倍。用此方法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某处(158°15′E,22°23′N)海水表层水浓度为0.45nmol/L,75m处浓度为0.14nmol/L,1 500m处浓度为0.86nmol/L。  相似文献   
10.
针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造成的秦皇岛北戴河湿地植被退化,通过种植湿地植被碱蓬(Suaeda salsa)和海韭菜(Triglochin palustre)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为评价修复效果,分析了8个站位在修复前(2016-11)和修复后(2017-07)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石油烃和重金属的含量变化,同时采用发光细菌法评价其遗传毒性。结果显示,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石油烃的含量在修复后下降明显,降解率范围分别为82.57%~97.45%和60.99%~98.99%。此外,修复前多数样品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毒性,发光细菌法显示沉积物遗传毒性的丝裂霉素C(Mitomycin C,简称MMC)的等当量浓度范围为-2.042~2.018 mg/L,4个站位为高毒,中毒和低毒的站位各有2个;修复后,沉积物的遗传毒性明显降低,其MMC的等当量浓度范围为-0.574~0.015 mg/L,所有站位均为低毒。研究表明,湿地植被的修复显著提高了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且发光细菌法可作为快速评价湿地沉积物遗传毒性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