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56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铜粉作为粉末冶金制造的重要原料,主要应用在金刚石工具、粉末冶金零件、碳刷及其他领域.其制备方法较多:主要有电解法、水和气雾化法、化学法、热处理法、氧化还原法等,其中以电解铜粉纯度高,颗粒呈树状,比表面积大,成形性能优异,占据国内铜粉的主导地位.本文对来源于某化肥厂的废旧高锌杂铜(又名铜触媒)进行了生产铜粉的试验,将其中的有价元素铜、锌分别以铜粉和七水硫酸锌的形式回收.[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通过高温裂解蔗糖混合纳米硅和碳纳米管,得到硅/无定形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315.4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为72.4%,经过20次充放电循环后可逆容量仍高达830.5mAh/g.具有良好弹性的碳纳米管组成的网状结构使复合材料能保持较好的形貌,而碳纳米管优良的导电性可以使更多...  相似文献   
3.
对某公司二化肥合成氨装置空气压缩机入口进行了改造,达到提高空压机打气量、稳定设备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以钒丝和铸铁为原料,采用铸造和热处理工艺相结合的方法,使钒丝与铸铁中的碳原子反应,原位合成了V8C7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对复合区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及分析、显微硬度测量、耐磨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生成的V8C7颗粒均匀分布于铁基体中,且生成物与基体有很好的冶金结合。复合区的最高硬度达3022HV0.05,平均硬度是基体的10~15倍。复合材料的耐磨性相对于铸铁标准试样提高了2.89倍。  相似文献   
5.
利用铸铁浇注将Nb丝均匀复合固定于铁基体内.然后在1165℃保温2h,让提前置于铸铁中的铌丝与周围碳原子原位反应生成NbC颗粒增强铸铁复合材料,对复合区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分析、显微硬度测量.结果表明,复合区域显微硬度最高值达到1930HV0.05,复合区域的平均显微硬度为1827HV0.05,是基材的8~9倍.复合试样的室温两体磨料相对耐磨性是铸铁的2.71倍,耐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铜粉作为粉末冶金制造的重要原料,主要应用在金刚石工具、粉末冶金零件、碳刷及其他领域.其制备方法较多:主要有电解法、水和气雾化法、化学法、热处理法、氧化还原法等,其中以电解铜粉纯度高,颗粒呈树状,比表面积大,成形性能优异,占据国内铜粉的主导地位.本文对来源于某化肥厂的废旧高锌杂铜(又名铜触媒)进行了生产铜粉的试验,将其中的有价元素铜、锌分别以铜粉和七水硫酸锌的形式回收.  相似文献   
7.
某电厂超临界600MW机组锅炉水冷壁管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泄漏。通过宏观检查、内壁垢量测定、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力学性能试验、硬度测试等方法对水冷壁管的泄漏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冷壁管内壁垢层较厚且分布不均匀,锅炉燃烧不稳定,导致水冷壁管的外壁出现腐蚀性热疲劳裂纹,内壁出现热疲劳裂纹,最终导致其发生泄漏失效。  相似文献   
8.
以工业级的粗镁和粗锌为原料,通过分别蒸发—混合—冷凝的方法得到合金试样,并分别对合金试样进行T4(340℃固溶处理24 h)、T6(340℃固溶处理24 h+175℃时效处理16 h)热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硬度计和拉伸强度测试仪对冷凝态、T4态以及T6态的显微组织、物相、力学性能以及断口形貌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冷凝态以α-Mg固溶体、MgZn和Mg_7Zn_3构成共晶组织为主,其形态以椭圆形、多角形以及层片状为主,断口为准解理断裂;T4处理后,合金中多角形以及层片状组织消失,而出现了黑色颗粒状组织,物相尺寸变大,韧窝数量增多,伸长率显著提升;T6处理后,合金内出现了树枝相,存在着大量的Mg_7Zn_3,α-Mg固溶体,MgZn,以及少量的MgZn_2,物相尺寸变小,断口内韧窝数量减少,撕裂棱数量增多,抗拉强度、硬度均有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9.
Tungsten carbide (WC) particles can be in-situ synthesized through the reaction between tungsten wires and molten of gray cast iron. The different composite coatings were obtained by adjusting the pouring temperature and the center distance of tungsten wires, and were comparatively observed by X-ray diffrac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two-body abrasive wear te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nsities of the WC peaks increase by the increasing pouring temperature, and firstly become strong and then weak by the increasing center distance. In case of the pouring temperature 1 400 °C and the center distance 0.5 mm, the formed WC particles present quadrilateral and triangle-structure and are homogenously distributed in the matrix. The wear rate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s for stable center distance gradually increases by increasing the loads, however, at a constant pouring temperature, it firstly decreases from 5.91 to 2.97 mg/cm2·h, and slightly increases to 3.98 mg/cm2·h by increasing the center distance.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区域式无压熔渗制备碳化钨颗粒增强钢基复合材料的工艺.利用感应加热,将基体金属快速区域熔化,熔体依靠自重渗透到碳化钨颗粒之间.通过从砂型模底部的强行冷却和改变砂型模的移动速度,得到不同的试样,并对其进行SEM、EDS、显微硬度以及销盘磨损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层厚度大约为4 mm.随移动速度的提高,颗粒之间基体的渗透量逐渐减少;且每个试样均有一个最高的显微硬度值;与高铬铸铁标样相比较,当砂型模移动速度为3 cm/min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