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4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实测了国产SG─7型PVC树脂质量.探讨了树脂颗粒特性同加工流变行为和热稳定性间关系。表明:自行开发可达到引进工艺树脂质量水平。同时.揭示了树脂颗粒细且分散、干流动性差.特性欠佳时给硬材加工性带来不利:物料停留时间长.剪切应力增加,熔融扭矩、温度上升.熔融因数(F)值和加工产率下降.动态稳定性变差。据此,即时调整聚合分散剂用量和配合.改善树脂颗粒特性是提高加工产率和制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悬浮法高聚合度PVC制备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了高聚合度 PVC树脂制备要点;研究了树脂质量和特性。表明:以低温法或扩链剂法制备高聚合度树脂,工艺简便、质量稳定。树脂长链结构或网状交联和缠结,间规立构性和结晶性增加,可引入大量增塑剂塑化。具有弹性体特性;力学性能好,耐磨,压缩永久变形小,回弹性高;稳定性如:耐寒性、耐热性、耐候性、耐油性优良,制片硬度对温度依赖性小。加之可和通用型PVC或多种弹性体或助剂共混,改善加工质量,作为新型热塑性弹性材料,广泛用于“以塑代胶”工业,具有广阔前景和效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 S,S′-双(硫代甘醇酸异辛酯)二甲基锡 DMTTG 在硬 PVC 加工中的稳定效应及其对流变行为的影响。表明 DMTTG 对硬 PVC 加工具有突出的耐热性和加工稳定性,无润滑剂行为,制品初期着色、热老化、透明度好,较 S,S′-双(硫代甘醇酸异辛酯)二正辛基锡或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用量少、效能高,应用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剖测了以国产瑞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65RT50)]所制备的SG—7型PVC树脂质量,并与进口(日)信越HPMC(65SH50)等PVC树脂进行了特性对比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天津化工厂引进年产一万吨聚氯乙烯糊树脂(EPVC)生产,系采用日本三菱化成乙烯公司技术和装置,产品质量优良,供制人造革、墙纸、弹性地板卷材、搪塑玩具、输送带等多种用途。为保障糊树脂生产顺利进行和产品质量,年需进口助剂(化学品)25种,耗外汇近百万美元。尤其是试车后,因引发体系助剂用尽,使糊树脂生产于一月份被迫停产。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超低PPVC树脂制备要点,探讨了物性指标和特性。表明:超低PPVC树脂凝胶化温度低,加工流动性好,熔融因数F值高。制品表面光洁度、透明度、热稳定性和阻燃性优良;能与其他高分子材料有较好相容性和“分子内增塑”作用,以共混改性替代ABS等工程塑料,降低成本,有较高实用价值和效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色谱法研究了氯乙烯单体中微量水及低沸杂质含量,优选了色谱柱,探讨了分离效果和操作条件,验证了方法准确度。同时,列述了本法应用在氯乙烯系统原料气、合成气、尾气中微量水及低沸物分析普测实例,讨论了色谱法分析微量水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聚氯乙烯树脂是我国塑料品种中产量最大的一种,聚合工艺以悬浮法为主,乳液法次之,本体聚合仍属空白。近年来,随着本体聚合工艺的完善,此工艺相继被国外采用。 本文研究了法国PSG(Pechiney Saint—Gobain)法两段本聚合工艺“LUCOVYL”系列树脂质量,并和我国及日本钟渊,信越化学同型悬浮法树脂进行对比。数据表明,PSG法树脂具有优良的特性和悬浮法的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环氧棉子油特性、作用和应用效果。表明环氧棉子油是优良的增塑剂兼稳定剂,适用于各种聚氯乙烯(PvC)加工配方。单用或与酯类增塑剂合用可减少迁移性,提高物料熔融流变和稳定性;与热稳定剂并用时,有显著协同效应,赋予制品较好的透明度、力学性能租和老化性。价廉无毒,可直接替代环氧大豆油,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分散型聚氯乙烯(俗称糊树脂,EPVC)因易和增塑剂、助剂混合成糊,以浸渍、涂刮、搪塑技术制造壁纸、地板、人造革、金属涂饰和发泡等制品。加工工艺简单、制品性能优越,应用日益广泛……。我国虽然50年代就进行了糊树脂研制和生产,但至今产量低、牌号少、质量差、工艺单一,远不能满足加工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更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