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用极谱法和拉曼光谱法相结合分析测定了Cu(Ⅰ)-L-半胱氨酸在强酸性体系中的配合物组成.研究表明,L-半胱氨酸(RSH)以RS-负离子形式和Cu 形成配位数分别为1、2、3的配位离子[Cu(RS)]、[Cu(RS)2]-、[Cu(RS)3]2-,它们的稳定常数分别为760,5.5×105,8.0×107  相似文献   
2.
在30℃下聚丙烯酰胺(PAM)和部分水解聚丙(HPAM)在(土般)土和高岭土表面的吸附等温线可用 Langmuir 方程描述。按该吸附模式计算,PAM 和 HPAM在(土般)土和高岭土上的特殊吸附自由能(△C_(sp)~0)平均约-23.5KJ/mole 单体单元,吸附过程是高度不可逆的。HPAM 可促进(土般)土颗粒形成微絮凝物,但无明显的沉淀物出现。HPAM 絮凝高岭土,PAM 絮凝(土般)土和高岭土时,有快速絮凝和缓慢絮凝之分。还研究了下列诸因素对(土般)土—高岭土混合悬浮液选择性絮凝的影响:PAM 和 HPAM 的分子量和水解度,浓度和加量;混合悬浮液中总的土量和两种土的比例。选择性絮凝的动力学与 Pugh—Kitchener 的观点相符。  相似文献   
3.
Cu(I)-L-半胱氨酸强酸性体系配合物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极谱法和拉曼光谱法相结合分析测定了Cu(I)-L-半胱氨酸在强酸性体系中的配合物组成。研究表明,L-半胱氨酸(RSH)以RS-负离子形式和Cu 形成配位数分别为1、2、3的配位离子[Cu(RS)][、Cu(RS)2]-[、Cu(RS)3]2-,它们的稳定常数分别为760,5.5×105,8.0×107  相似文献   
4.
运用旋转圆盘电极测定碳钢的阳极极化曲线,研究了在含Cl-的中性腐蚀介质中钨酸盐对碳钢的缓蚀机理.结果表明钨酸钠对碳钢的缓蚀作用为钝化机理,但介质中Mg2+离子的存在对该钝化作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直接式甲醇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关永  陆兆锷 《化学世界》1997,38(10):507-511
本文介绍了直接式甲醇燃料电池研究进展的现状,综合论述了甲醇阳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支撑物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和氧化钨的作用,催化反应机理和催化剂中毒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条合成抗HIV蛋白酶抑制剂Amprenavir(安普那韦)的路线。以(2S,3R)-N-苄氧羰基-3-氨基-1-氯-4-苯基-2-丁醇为起始原料,经过环氧化、开环取代、胺的酰化、催化氢解还原、胺解等五步反应生成最终产物安普那韦。主要特点在于采用催化氢解还原法,将脱除苄氧羰基保护基和硝基还原成氨基一步完成,使工艺更简单。  相似文献   
7.
S-苯基-L-半胱氨酸合成的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过量浓度法和微分法研究合成S-苯基-L-半胱氨酸的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变化的规律,确定了S-苯基-L-半胱氨酸合成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建立了反应速率方程,同时探讨了反应机理,为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通过实验找到了反应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8.
马程军  姚斐  张关永 《化学世界》2003,44(7):370-372
以 L-半胱氨酸为原料 ,磷酸三甲酯为甲基化试剂合成了 S-甲基 - L-半胱氨酸。研究了 p H值、温度等反应条件对产品品质和收率的影响。发现在严格控制 p H为 7.0 ,反应温度不高于 37°C的条件下 ,并不出现消旋作用。这一合成路线可用于工业上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9.
除氧中性水中酸盐对碳钢的缓蚀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旋转圆盘电极测定碳钢的阳极极化曲线,研究了在含Cl^-的中性腐蚀介质中钨酸盐对碳钢的缓蚀机理,结果表明多情酸钠对碳钢的缓蚀作用为钝化机理,但介质中Mg^2+离子的存在对该钝化作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除氧中性水中钨酸盐对碳钢的缓蚀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旋转圆盘电极测定碳钢的阳极极化曲线,研究了在含Cl-的中性腐蚀介质中钨酸盐对碳钢的缓蚀机理.结果表明钨酸钠对碳钢的缓蚀作用为钝化机理,但介质中Mg2+离子的存在对该钝化作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