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碳酸钙的过程与形态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pH计、电导率仪、XRD原位检测了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轻质碳酸钙的碳化过程及其动力学. 研究发现,碳化反应前期二氧化碳吸收为控制步骤,碳化反应后期转化为Ca(OH)2溶解控制. 同时发现在碳化过程前期有一明显的凝胶化现象,此时的pH值和电导率出现突变. XRD显示,此时有新相生成. 由于超重力环境下可以极大强化二氧化碳传质速率和微观混合,碳化时间较传统的“碳化法”缩短4倍以上. 结合过程控制,通过选择不同的工艺操作参数和相应的晶形控制剂,可以有选择性地控制碳酸钙的成核和生长,成功地合成了具有不同粒径的立方、链锁、纺锤、针状、片状、球形、花瓣、纤维等8种不同形态的碳酸钙粒子.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LCD用ODF框胶,采用FTIR-ATR和测定凝胶含量的方法分析了框胶的UV固化速度以及固化程度。采用SEM对ODF框胶中填料的分散状态进行了分析,对ODF框胶的粘接性能进行了考2查。结果表明,在UV固化能量达到1 500 mJ/cm时即可固化完全,凝胶含量达到99.88%。添加到框胶体系中的有机硅微粉和白炭黑分散均匀,无团聚颗粒存在;ODF框胶对玻璃的粘接强度较高,达到17.90MPa,经过水煮老化处理后对玻璃的粘接强度仍达到15.12 MPa。  相似文献   
3.
ABS/改性纳米CaCO3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备了改性纳米CaCOa/ABS复合材料,采用SEM和TEM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改性纳米CaCO3可以在ABS塑料中与树脂充分结合,同时改性纳米CaCO3在复合材料中呈纳米分散。复合材料的断面产生了大量的网状结构。分散在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物(ABS)中的改性纳米CaCO3可提高复合材料的裂缝引发能和裂缝增长能。其单缺口冲击强度达到36.77kJ/m^2,与未添加纳米CaCO3的相比提高了44%;邵氏硬度达到34.87N,提高了23.5%。  相似文献   
4.
纳米CaCO3/ABS/PVC共混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改性纳米CaCO3对ABS/PVC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BS/PVC共混体系中加入纳米CaCO3可以提高体系的冲击强度和表面硬度,提高最大幅度分别为25.2%和10.5%,随着改性纳米CaCO3添加量的增加,冲击强度先增加后下降,表面硬度有所增加,吸水率有所下降。通过SEM和TEM分析表明,纳米CaCO3呈纳米分散,且与塑料基体结合良好。  相似文献   
5.
聚烯烃催化剂载体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近年来聚烯烃茂金属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包括新型载体的研制、结构特点及以此载体负载茂金属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人工合成的具有空心结构SiO2团粒载体,可望作为一种新型催化剂载体,不仅可以应用于传统催化剂的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还可以应用于后茂金属催化剂以及非茂金属催化剂等聚烯烃催化剂,替代国外进口载体,实现硅胶作为聚烯烃催化剂载体的国产化。  相似文献   
6.
宋继瑞  史伟同  张军营 《粘接》2013,(12):71-74
综述了TFT—LcD液晶面板oDF制程用边框胶的研究进展,包括oDF制程的特点、ODF边框胶的研制、应用特点及其性能要求。通过与传统的真空灌注工艺及其相应的边框胶相比较,ODF@]程及oDF边框胶具有简4GCell工艺、缩短工时和节约液晶用量以及提高产品品质的特点。0DF边框胶的成功研发,可以替代进口胶,实现ODF边框胶的国产化。  相似文献   
7.
Ce掺杂的蛋壳型CuO/ZnO/SiO2颗粒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添加表面活性剂的两步沉淀法制备了以蛋壳型纳米空心SiO2为载体的CuO/ZnO催化剂和掺杂Ce的CuO/ZnO催化剂,初步考察了两组催化剂用于一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的催化性能,并采用TEM, BET, XRD, XPS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以纳米空心SiO2为载体的CuO/ZnO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活性成分在载体表面分散均匀,粒径在13 nm左右. 加入掺杂剂Ce能有效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一方面,Ce可以降低Cu 2p3/2和Zn 2p3/2的表面结合能, 使氧化铜更容易被氢气还原成铜;另一方面,Ce也能增强铜锌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铜粒子的烧结,改善活性成分的分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