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针对直接空冷机组凝结水含盐量低、水温高、含铁量高的水质特点,分析了粉末树脂过滤技术在凝结水精处理方面的技术特性及系统设计方面的要求,对粉末树脂过滤技术与混床工艺在精处理应用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该技术适合直接空冷机组凝结水精处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火力发电厂常用的循环冷却水杀菌方案从设计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从多方面对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杀菌方案进行比较,得出各方案在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及如何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3.
纯水液压以安全、环保、经济等优点成为液压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文阐述了纯水液压传动的优势,并针对研发纯水液压元件面临的腐蚀问题进行相关实验,探索蒸馏水对液压缸材料的腐蚀情况,腐蚀后材料性能的变化,积累腐蚀数据,分析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4.
应用相关的转换公式,采用CASIO fx4800p编程以实现任何参考椭球体下大地坐标与高斯平面坐标之间的相互转换,达到高斯平面坐标转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组装技术将3-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薄膜沉积在单面抛光的单晶硅基片上.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量薄膜的化学成分;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薄膜表面形貌;用接触角测量仪测量薄膜的接触角;在摩擦试验机上考察薄膜的摩擦学性能与接触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薄膜的接触角随着组装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然后再增加,表明MM分子在单晶硅基片上的自组装是逐层进行的,当MM完成一层组装时,其薄膜表面自由能较低,所表现出的接触角较大;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与接触角成对应关系,接触角增大,摩擦因数减小,抗磨损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6.
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铝基非晶合金作为一种低密度材料拥有着较高的比强度,而且与传统晶态材料相比,呈现出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原子排列特点,其内部不存在晶界、位错等较易引发失效的缺陷结构,表现出高硬度和优异的防腐、耐磨等性能,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起初,这类材料由于受到制备工艺的限制,表现为非晶与纳米晶共存的结构.随着科技发展,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完全非晶结构的铝基合金体系.这些材料在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的同时能够表现出良好的韧性,使人们对其非晶形成能力、制备方法及应用推广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对铝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研究,学者们通常基于块体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经验判据,以及其他一些新提出的判定方法,如蒸发焓、费米层电子态密度、原子扩散以及析出相熔点等.但是,由于铝基非晶合金过冷液相区间较窄以及Al元素化学活性较强,因此铝基非晶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普遍较弱.虽然人们在元素种类及含量变化对铝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目前仍未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或更加精确的铝基非晶形成能力判定方法,未来仍需借助高性能材料模拟计算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来进行完善.铝基非晶合金非晶形成能力较弱,以及其对外界条件的影响较为敏感,导致其在制备过程中易发生晶化,从而使获得的材料尺寸维度普遍较低.目前,铝基非晶合金的常见制备方法可按照其形态(粉状、块体、涂层等)来进行划分.粉状铝基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主要为气雾化法和机械合金化法;块体铝基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主要为直接凝固法和粉末冶金法;涂层类铝基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激光熔覆、爆炸喷涂、冷喷涂、超音速火焰喷涂和电弧喷涂.相对而言,铝基非晶涂层制备技术不会受到工件尺寸的限制,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且适合于户外大面积施工,在表面防护与再制造工程领域更具应用潜力.尤其是在大型舰船、飞机、海洋设施等高附加值零件的再制造领域里,铝基非晶涂层制备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铝基非晶合金的发展过程、非晶形成能力、制备方法等内容,总结了铝基非晶涂层在再制造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展望了铝基非晶合金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微藻多糖的提取率,在碱醇提法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别对Na OH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斜生栅藻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Na OH浓度0.2 mol/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180 min,在此条件下,斜生栅藻多糖的得率可达到13.94%.优化后斜生栅藻多糖的得率较水提醇沉法和碱醇提法分别提高了92.01%和9.76%.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自组装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自组装膜的一些理论研究及成果,阐述了自组装分子、基底、环境因素(湿度和温度)和滑动速度等因素对自组装膜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总结了自组装膜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沉积时间对MPTS自组装膜摩擦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羟基化后的单晶硅硅片表面制备(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自组装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薄膜的表面结构进行表征,用JGW-360a型接触角测量仪测量硅片表面的接触角,用UMT-200型微观摩擦磨损实验机测量硅片的摩擦因数,探讨沉积时间对自组装膜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PTS自组装膜具有亲水疏水性能,其对水的接触角超过60°;硅片表面沉积MPTS可以大幅度降低硅片的摩擦因数,使硅基片表面的摩擦因数由无膜时的0.6降至0.25左右,且具有很好的耐磨性;沉积时间对硅表面自组装膜的摩擦学性能影响较大,在本实验条件下,0.5 h沉积时间所制备的MPTS-SAM硅片的耐磨性最佳,1 h沉积时间制得的硅片表面最为光滑。  相似文献   
10.
比较空分装置的四种工艺流程,选择适合大型煤化工所需空分装置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