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3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炯  夏雪娟  叶秀娟  林茂  阚建全 《食品科学》2014,35(21):170-174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技术对盐质量浓度5 g/100 mL和19 g/100 mL腌制麻竹笋的微生物区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DNA提取、巢式PCR、DGGE电泳和克隆测序后,从低盐质量浓度(5 g/100 mL)腌制笋中分离出4 条明显的亮带,经鉴定分别为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乳球菌属(Lactococcus sp.)、魏斯氏菌属(Weissella sp.)和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从高盐质量浓度(19 g/100 mL)腌制笋中分离出5 条明显的亮带,经鉴定分别为绿色气球菌(Aerococcus viridans)、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 sp.)、未得到培养的细菌(unculturedbacterium)、厌氧芽孢杆菌属(Anoxybacillus s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低盐腌制笋的优势菌多为益生菌,而高盐腌制笋的优势菌则多为抗性较强的菌。基于16S rDNA的PCR-DGGE技术为分析腌制麻竹笋中微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一条可靠、快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Perkin反应合成肉桂酸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EG400为相转移催化剂,以无水碳酸钾和氟化钾为催化剂,对肉桂酸的Perkin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通过考察催化剂配比、反应时间得到最佳的反应条件,产率可达64.86%。  相似文献   
3.
麻竹笋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旺  叶秀娟  李婷婷  郑炯 《食品科学》2014,35(16):120-123
采用4 种不同溶剂提取麻竹笋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多酚类提取物中的挥发性
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60%甲醇、50%乙醇、30%丙酮、乙酸乙酯4 种不同溶剂提取物中的总酚含
量分别为4.94、4.85、4.47 mg/g和2.22 mg/g。4 种溶剂提取的麻竹笋多酚类化合物中共鉴定出24 种挥发性物质。其
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有4-对羟基苯甲醛、4-对羟基苯乙腈、乙酸、1,2,3,5-四羟基环己烷、2,3-二氢-3,5-二羟基-6-甲
基-4-吡喃和丙酮醇等,而提取物中的挥发性酚类物质主要为邻苯二酚和3-甲基邻苯二酚。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定量监测6 g/100 mL盐质量浓度腌制麻竹笋中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的动态变化。经乳酸乳球菌标准菌株基因组DNA提取、标准阳性质粒制备、标准曲线绘制、各时期竹笋腌制发酵液中细菌基因组DNA提取和乳酸乳球菌qRTPCR特异性扩增,对腌制液中乳酸乳球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腌制过程中(0~63 d),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乳酸乳球菌含量逐渐升高,在腌制14 d时达到最大值(4.63×108 copies/μL),与0 d(2.41×102 copies/μL)相比增加了6 个数量级,而后浓度缓慢降低,在腌制63 d时浓度为5.02×106 copies/μL。qRT-PCR技术为定量监测腌制麻竹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条可靠、快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泡蒜中有机酸含量的分析方法。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泡蒜中有机酸含量测定的最佳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Aq(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0.01mol/L磷酸氢二铵(pH 2.5)和甲醇溶液,流速0.6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20nm。在此条件下,酒石酸等6种有机酸可得到很好的分离和测定。该方法各种酸的线性范围为0.001~1.000mg/mL,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在0.9999以上,精密度检测RSD为0.07%~0.36%(n=5),重复性检测RSD为0.43%~4.64%(n=5),回收率为96.25%~105.57%。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重复性好,可应用于泡蒜成品中有机酸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6.
叶秀娟 《丝网印刷》2024,(7):113-116
针对服装结构与工艺的理实一体化,通过分层设计模式,提高服装专业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练习,组合搭配,完成任务,实现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优化的分层实践。  相似文献   
7.
以蛋清蛋白为原料,添加纳米SiOx、增塑剂、增强剂、交联剂,用流延法制备分散比较均匀的纳米级复合膜,研究了其制膜工艺及参数。结果表明,纳米SiOx/蛋清蛋白复合膜制膜的最佳工艺及参数为:8%蛋清蛋白加水溶解,加入0.1%纳米SiOx,超声分散均匀,加入0.3%增塑剂、0.55%增强剂和0.7%交联剂,水浴加热搅拌,同时加入0.06%的食用消泡剂对膜液进行消泡,在90W的功率下超声脱气30min,在涂有0.05mL/100cm2吐温80的塑料板上流延成膜,在60℃下热风干燥3.0h,揭膜,贮存。在最佳工艺下膜的性能为:拉伸强度(3.68±0.046)MPa,断裂伸长率57.2%±0.361%,水蒸气透过系数(4.84±0.436)g·mm/(m2·d·kPa)。  相似文献   
8.
食品中酸价和过氧化值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叶秀娟 《现代食品科技》2011,(10):1285-1287
为了研究采用索氏脂肪抽提脱溶和水浴加热脱溶这两种油脂提取方法的可行性,本文就脱溶时温度及时间对测定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作了研究分析,并将这两种方法与国标中的减压脱溶法作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脱溶温度对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不论何种脱溶法均呈正相关,其测得的酸价、过氧化值差异显著(P<0.05),且脱溶温度对过氧化值的影...  相似文献   
9.
以环己酮与1,2-丙二醇为原料,稀土固体超强酸SO24-/TiO2/Ce(Ⅳ)为催化剂,合成了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考察了影响反应的因素.结果表明,在n(酮):n(醇)=1:1.5、催化剂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1.7%、带水剂环己烷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30%、反应时间1 h的优化条件下,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收率可达84.28%.  相似文献   
10.
以环己酮与1,2-丙二醇为原料,稀土固体超强酸SO42-/TiO2/Ce(IV)为催化剂,合成了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考察了影响反应的因素。结果表明,在n(酮)n∶(醇)=1 1∶.5、催化剂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1.7%、带水剂环己烷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30%、反应时间1h的优化条件下,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收率可达84.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