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原料的摩尔比对GaP纳米晶产率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GaCl3:Na3P比例的不断增大,GaP纳米晶样品的产率不断提高,而且微观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比值较小时的球形微粒变为纤维状和棒状的颗粒.利用Ga与Cl配位形成GaCl-4模型初步分析了GaP纳米线的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筛选出对聚氨酯涂层导电性能改善最佳的导电填料和助剂。方法 使用三种不同的无机导电填料—微米级ITO、微米级导电云母和导电钛白粉,用不同的分散剂DISPERBYK-P104S、DISPERBYK- 163、DISPERBYK-2001对三种无机填料分别进行分散处理改性,选出对改性填料分散性最好的助剂,然后研究用该助剂改性的填料对聚氨酯树脂涂层导电性、力学性能、耐热性能等应用性能的影响,最终选出最好的导电填料。结果 利用沉降试验,筛选出了提高填料分散性能最好的助剂为DISPERBYK-P104S。通过测试涂层的导电性能、耐腐蚀、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发现,用助剂DISPERBYK-P104S改性过的导电钛白粉掺入聚氨酯树脂涂层后,所有性能均优于其余填料掺入的涂层。涂层的电阻在室温下最小,为10.84 MΩ,而且在100 ℃加热2 h后,电阻仍然只有24.53 MΩ。水接触角(WCA)方面,该涂层初始时接触角为107°,在3.5% NaCl溶液中浸泡400 h后,水接触角仍能达到90°以上。涂层在3.5% NaCl溶液中浸泡800 h后,附着力仍然在2.1 MPa以上。该涂层拉伸强度为16.53 MPa,拉断伸长率为650%,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力学强度。同时,在300 ℃下烧蚀三次后(每次15 min),该涂层的表面仍然保持平整。结论 当导电填料为用DISPERBYK-P104S改性过的导电钛白粉时,聚氨酯树脂涂层的表面电阻在100 ℃以下均介于0.5~25 MΩ之间,而且该导电涂料的其他应用性能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氯离子对于水热法制备出氮化硼微晶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吸收(FTIR)、透射电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的测试结果不但确定了产物的物相组成、形貌和表面特征,而且证明了氯离子的存在有利于立方氮化硼的生成和结晶完整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在水和正丁醇的混合溶剂体系下,以铝酸酯偶联剂和硬脂酸作为复合改性剂对碳酸钙表面改性,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铝酸酯用量、硬脂酸用量、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对碳酸钙改性效果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得到的改性碳酸钙与水的接触角可达136.5°,表明改性碳酸钙表面由亲水性变成了疏水性。红外(IR)分析结果显示碳酸钙与改性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化学吸附作用。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聚乙烯中加入20wt%的改性碳酸钙时材料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GaP纳米晶对溶剂热合成氮化硼的物相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溶剂热方法合成氮化硼纳米晶过程中异种晶粒对氮化硼微现形貌和物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改变反应原料种类的情况下,当体系内加入GaP纳米颗粒时.制备的氮化硼纳米晶呈现“树枝”状形貌.且样品中立方氮化硼为主要物相。文中对这种微观形貌的成因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6.
于美燕  陈守刚  崔得良  李凯  尹衍升  王昕 《功能材料》2006,37(11):1856-1858
利用水热方法合成了氮化硼枝蔓晶,根据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吸收(FTIR)测试确定了产物的物相组成,X射线能谱仪(XPS)也证明了枝蔓晶的立方氮化硼成分,同时,利用透射电镜(TEM)和选取电子衍射(SAED)的测试结果分析了枝蔓晶的形貌和表面特征,另外,本文结合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理论探讨了枝蔓晶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7.
以金属铟和白磷为原料,在苯热条件下直接反应合成了InP纳米晶,研究了反应温度对InP纳米晶物相的影响。XRD和选区电子衍射测试结果证明样品为立方相InP纳米晶。微观形貌观测结果证明:在300℃合成的InP纳米晶体粒度均匀,而且团聚现象较少。当温度为200℃时,InP纳米晶的结晶质量较差,如果把温度升高到400℃,InP纳米晶的结晶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被认为是全固态锂电池中最具潜力的固态电解质之一, 但由于无机填料易团聚, 通过提高无机填料含量来改善复合电解质的电导率难有成效。此外, 在全固态锂电池中, 电解质和电极之间松散的固-固接触造成过大的界面阻抗, 限制了全固态锂电池的性能。本研究采用固相法合成具有Li+连续传输通道的自支撑三维多孔Li6.4Al0.1La3Zr1.7Ta0.3O12骨架, 并利用原位聚合的方法构筑一体化电解质/电极固-固界面。此策略指导合成的复合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可达1.9×10-4 S·cm-1。同时, 一体化的界面使得Li-Li对称电池的界面阻抗从1540 Ω·cm 2降低至449 Ω·cm 2, 因此4.3 V(vs. Li+/Li)的LiCoO2|Li全固态锂电池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在苯热条件下,以金属镓和白磷为原料直接反应合成了GaP纳米晶,并研究了反应温度对GaP纳米晶物相的影响。微观形貌观测结果则表明,在400℃合成的GaP纳米晶体粒度均匀,而且团聚现象较少。当温度为300℃时,GaP纳米晶的结晶质量较差,而当温度升高到500℃时,GaP纳米晶的结晶完整性得到改善,但是颗粒团聚现象变得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各种可能的(ZrO2)n(1≤n≤5)团簇结构,同时模拟了对应团簇结构的红外光谱.氧化锆团簇中,锆氧原子间最大程度的交互连接是最稳定的结构.团簇的红外光谱表明:600~700 cm-1附近的峰对应着氧化锆团簇的Zr-O-Zr-O四元环振动,800 cm-1附近的峰对应着氧化锆团簇的Zr-O-Zr-O-Zr-O六元环振动,大于900 cm-1的峰对应着氧化锆团簇的自由氧原子的Zr-O振动.实验分析与理论计算结果表明:500 cm-1附近较强的特征振动峰对应着四方氧化锆的特征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