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8篇
  2006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于会文  马腾  张朝红  张向东  姜岳峰  赵刚  张冠  李莹  张鹏 《农药》2006,45(7):481-483,493
采用高温活化处理过的纳米金红石型TiO2为催化剂,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有机磷农药对硫磷超声降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米金红石型TiO2的作用下,对硫磷的超声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超声的降解.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在超声波输出功率50W、催化剂用量1000mg/L、pH10.00、温度20℃、对硫磷水溶液初始浓度50mg/L的条件下,120min时的降解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肉和肉制品中西玛津残留量,本方法简单,快速,精密度及准确度良好。  相似文献   
3.
超声场作用下薄膜型WO3-TiO2光催化剂制备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超声场作用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WO3-TiO2复合光催化剂。利用薄膜对罗丹明B溶液的光催化降解作用,考察了钨酸铵掺杂量、镀膜层数、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基质、pH值、溶解氧及超声波等因素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并与普通溶胶-凝胶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超声场作用下,溶胶的胶凝时间显著缩短,光催化剂颗粒粒径明显减小,催化活性显著提高,当钨酸铵掺杂量为0.5%(质量分数)、多孔钛片为基质、镀膜9层、575℃下烧结1h得到的WO3-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最高。该温度下制备的WO3-TiO2薄膜几乎均为金红石型TiO2。  相似文献   
4.
SOD高含量玉米发酵乳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超氧化物歧化酶(EC1.15.1.1,简称SOD)是清除生物体内有氧代谢所产生的超氧自由基(O2-)的特殊功能,兼顾玉米营养保健作用.用玉米为主要原料,以高产SOD的乳酸菌为主要发酵株,研制出高产量SOD玉米发酵乳.该发酵乳具有以下优点SOD含量高(180μ/mL),且SOD活性在15d内不下降;乳酸菌活体含量高达6.8×107个/mL,其中SOD高产菌占40%;该发酵乳的理化指标分别为蛋白质为1.48%,脂肪为1.96%,固形物为15.6%,酸度为1.35%;具有较酸奶更好的功能性.高含量SOD玉米发酵乳是一种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功能性食品.  相似文献   
5.
具有代表性的无机抗菌剂及其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会文  王君 《辽宁化工》2000,29(4):208-211,226
详细地介绍了几种无机抗菌剂和抗菌材料(如银沸石系列抗菌剂和抗菌玻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抗菌性能及在各个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微波烧结制备Sm掺杂TiO2光催化材料与催化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旋转涂膜法和微波烧结技术制备了Sm掺杂TiO2光催化材料.以罗丹明B为降解物,高压汞灯为光源,考察了微波功率、烧结时间、烧结温度、涂膜层数、稀土掺杂量等因素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并用XRD、TG-DSC和SEM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微波分三阶段加热、升温时间65min、烧结温度520℃、涂膜3层、Sm掺杂量x(Sm)=0.3%时,制备的光催化材料催化活性最高,5h内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90%;与传统高温烧结相比,采用微波烧结缩短了烧结时间,降低了烧结温度,提高了光催化材料的活性.SEM检测结果表明,微波烧结样品的粒度比较均匀,晶粒明显细化.  相似文献   
7.
稀土掺杂TiO2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5种稀土(Pr、Nd、Sm,Eu、Dy)掺杂TiO2光催化薄膜,研究了稀土掺杂量,镀膜层数、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材料的催化活性均存在一最佳值.薄膜中仅含TiO2而未见稀土氧化物,除掺锴TiO2薄膜完全由金红石相组成外,其余均由锐钛矿相和金红石相的混晶组成,其中金红石相所占比例较大,薄膜表面均存在大量缺陷;稀土掺杂TiO2薄膜对罗丹明B的光降解率可达89.3%.稀土掺杂TiO2显著提高了TiO2对可见光的响应能力,提高了材料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从3-乙酰基酚酮出发经甲胺基化、还原、水解合成了3-(2-羟乙基)酚酮的新合成路线,使总收率从原来的20.5%提高到59.2%。所合成的化合物3为尚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已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元素分析征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