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数理化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80年诺贝尔化学、医学奖金授给在复杂的、大变革的遗传研究中有关键性发现的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化学家保罗·伯格(Paul Berg)和二位分子生物学家——哈佛大学的沃尔特·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和英国剑桥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金。这是由于他们在生化方面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帮助奠定了重组DNA技术的基础。一个免疫学家的三人小组——哈佛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巴鲁杰·贝纳塞拉夫(Baruj Benacerraf),缅因州巴港(Bar Harbor)杰克逊实验室的乔治D.斯奈尔(George  相似文献   
2.
1888年奥地利生物学家莱尼茨尔(F.Reinitzer)在合成胆甾醇脂的时候,第一次发现了液晶态,并把合成的液晶送给了他的德国朋友——物理学家莱曼(O.Lehmann)。莱曼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确定了液晶态的存在,确立了液晶这一新学科的地位。到了本世纪6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液晶才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应用。液晶不是液态晶体,而是具有高度各向异性的流体物质。Friedel把这些化合物命名为"介晶",认为液晶相是晶体(分子排列的位置与方向都有一定秩序)和各向同性液体(分子排列杂乱无章)之间的中间态。液晶一方面象液体,可以流动,但又具有晶体的各向异性特征。液晶态的形成有两个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