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航空航天   2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国际参考电离层IRI-90版中新增的内容,比较了它与IRJ-86的主要差别。与我国电离层临频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新版本对我国地区的适用程度有了改进。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EISCAT雷达的综合资料,分析了磁静条件下极光区电离层的季节、昼夜变化,与磁扰时的特殊形态进行了比较,讨论了磁层-电离层耦合对电离层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及气象因子对电离层吸收的作用,探讨中纬低电离层“冬季反常吸收”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气象因子能较好地说明“冬季反常”现象.由叠加周期分析的结果看,f_(min)事件日后第四天,△T(50mb)达最大值,这与对流层内的行星波向上传播的理论相符.分析还表明,以急始(磁)暴SSC作为f_(min)反常事件日的标志并不恰当.本文资料还无法肯定或否定∑K_p指数与反常吸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Triad卫星观测到的场向电流日变化的统计结果出发, 利用场向电流日变化的付里叶级数展开和简单模式法分别求出电导率均匀时和极光带电导率增强时高纬电离层电位的分析解.结果表明, 电场集中在极光区是由2区场向电流引起的.在本文所用的场向电流分布形式下, 加上Pederson电导率的升高。极光区Hall电导率的增大反而有助于电场向中纬穿透.|AL|≥100γ时, 场向电流分布对对流圈位置西向旋转起一定作用, 但极光带Hall电导率的变化是造成大角度旋转的主要原因.Perdson电导率的增大, 对旋转角无影响.结果还表明, 在不考虑电导率日夜不均匀时, 由于场向电流复杂的日变化, 也可出现对流圈的晨昏不对称性.以上的电场分布形态, 与观测的电场形态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
关于寒潮对夜间f_0F_2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利用1968—1975年“寒潮年鉴”和乌鲁木齐、长春两站电离层f_0F_2资料,讨论了寒潮过境对夜电离层的影响.对个别样本的统计分析,特别是以地面气温最低日为标准日的叠加周期分析,均说明寒潮过境时夜间f_0F_2有下降趋势,平均说,在标准日下降最大,而后恢复.下降的百分值在太阳活动低年比高年大,乌鲁木齐站则比长春站大.这一下降的可能原因,是寒潮中激流带底部风切不稳定性产生的重力波向上传至电离层高度,对电子浓度分布影响的积累效应.此初步设想能定性说明统计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6.
IRI-90及其与中国电离层资料f_0F_2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国际参考电离层IRI-90版中新增的内容,比较了它与IRI-86的主要差别。与我国电离层临频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新版本对我国地区的适用程度有了改进。  相似文献   
7.
采用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多个地磁指数,以及地面台站链观测的地磁和电离层参数,对一次典型磁暴期内从极光区到赤道附近电离层电流、电场演化发展的耦合过程作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地磁指数和观测参数能较好地说明磁层-电离层耦合理论结果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磁层-电离层电动耦合与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磁层一电离层耦合过程内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特点,并与极光电集流和赤道电集流(指数)变化相比较。相关分析和时序叠加分析均表明,高、中、低纬地磁指数变化可归结为磁层一电离层电动耦合的统一物理图象。有R事件的磁暴主相初期和无R事件的磁扰期内,赤道电集流和中纬地磁指数的变化各不相同。这再次证明,耦合分析中将磁层源扰动的直接穿透作用与经电离层内动力过程的效应二者加以区分和综合研究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Nimbus7 SAM卫星观测的温度资料,分析了突然增温事例中地面地形不同的四个子午圈剖面内的温度分布及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高山地区、平原和海面上空的行星波加热和低平流层突然增温有很大的差别。地形的影响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1978—1988年间磁扰的分析与日地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978-1988年间行星际磁场(IMF)的Bz分量、极光区AL指数和赤道附近地磁台Z分量等资料探讨了日地耦合中的主要物理过程。Bz的11年变化大致与太阳活动程度相当,但AL和赤道附近ΔZ更多地受磁层和电离层内部过程所控制。分析中强调了对国际磁抗日按物理过程进行分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