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环境安全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彭宇  吴成东  郑君刚 《安防科技》2007,(4):59-60,63
本文根据ZigBee技术和家居报警系统的特点,设计了基于ZigBee技术智能家居无线报警系统,设计了该报警系统的硬件结构,并完成了报警系统的软件设计.经实验证明:该报警系统使用方便、稳定可靠,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珊瑚碎屑是一种特殊的岩土材料,其显著特征是存在大量的内孔隙。为了深入揭示珊瑚碎屑内孔隙特性,通过电镜扫描(SEM)和压汞试验(MIP),分别定性和定量化地分析了珊瑚碎屑颗粒表面及内部孔隙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珊瑚碎屑存在由珊瑚虫生长和微生物共生形成的两类大小、形态及分布不同的内孔隙;珊瑚碎屑的整体孔隙度为9%~25%,由珊瑚虫生长而形成的孔隙等效直径为10~200μm;由微生物形成的孔隙面孔隙度低,孔隙直径多为4μm以下,且等轴或不等轴孔隙占绝大部分。  相似文献   
3.
4.
从理论上分析了涂料的老化机理.介绍了伪装涂料抗老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高耐候性伪装涂料的最新进展,指出了伪装涂料抗老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蠡湖综合整治十年来水环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蠡湖2002-2012年湖体水质、富营养化状况和浮游植物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十年蠡湖综合整治工程,蠡湖水环境有了显著改善.TN、TP、NH3-N、CODMn和Chl-a浓度分别下降85.2%、70.4%、96.2%、55.3%和81.6%;TLI由70.9降至52.0,水体由中度富营养好转为轻度富营养;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有所演变,近二年种群结构呈现明显季节性差异,夏季蓝藻中的微囊藻成优势种,约占整个水体藻类密度的90%以上.蠡湖水质显著改善的同时,藻类水华情况未得到本质好转,在适宜的水文气象条件下易发生藻类水华.建议提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水体流动性,为进一步改善蠡湖水环境,乃至改善湖河小流域水环境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湖北长阳县境内清江河段的水质现状 ,在对该区域近年来治理污染的措施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该区域的现有治理措施对水质的恶化状况尚难以遏制。为此 ,作者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快速路交通噪声的分布特征及污染现状,对城市快速路的交通噪声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噪声随车流量的增大而升高,同时受车辆类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随着与快速路水平距离的增大,交通噪声值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距离快速路路沿前40 m内噪声衰减尤为明显;距高架道路不同水平距离处的噪声声场垂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但距离高架道路较远处的敏感建筑物噪声值最高点楼层有所上移;快速路旁噪声敏感点交通噪声超标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我国国情入手,提出了物理分选-化学提纯全湿工艺处理我国废干电池的技术方案,并对该工艺的结构和功能,防止二次污染的技术措施,进行了初步的经济评价和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应用GIS技术研究黑臭河道水质分布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21年无锡市建成区46条黑臭河道中,非黑臭水体占比95.7%;黑臭河道2条,主要为NH3-N和DO较差。从上、下半年监测数据对比来看,建成区黑臭河道总体水质有所下降。其中,DO下降27.0%;ORP下降46.0%;NH3-N上升12.6%;TP上升30.6%。说明无锡市建成区虽已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但是河道中氮、磷等指标仍超过Ⅲ类水平,水质尚未稳定。无锡市建成区黑臭河道总体呈现“固化”趋势,建议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为无锡市建成区水环境进一步改善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气态甲醛对卡氏毛园蛛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气态甲醛对蜘蛛的遗传毒性,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及KCl-SDS沉淀法检测了卡氏毛园蛛(Eriovixia cavaleriei)暴露于气态甲醛(0、0.5、1.0、3.0mg·m-3)后的细胞DNA分子断裂、DNA-DNA交联、DNA-蛋白质交联状况,并以甲醛的水溶性实验为基础,总结了甲醛对不同动物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显示,中、低浓度甲醛(0.5、1.0mg·m-3)可引起卡氏毛园蛛细胞DNA链断裂,高浓度甲醛(3.0mg·m-3)除引起DNA链断裂外,还可诱导核内交联物的形成;随着甲醛染毒浓度的升高,DNA的损伤程度逐渐加重,显示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通过总结甲醛对不同动物的遗传毒性发现,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5~625μmol·L-1,生理盐水溶液),动物细胞DNA损伤基本表现为由DNA链断裂(DSB)→DNA-DNA交联(DDC)→DNA-蛋白质交联(DPC)的过渡;甲醛所致的DNA损伤在不同动物细胞中也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动物细胞对甲醛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