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环境安全   1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体中钼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体的重金属钼污染在中国部分地区已经显现,明确钼迁移转化规律是治理钼污染的基础.在总结水体钼污染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水体钼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其中,在水体胶体对钼的吸附研究方面较深入,酸碱条件和胶体种类是钼迁移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目前的研究,对尾矿中不同种类原钼矿物迁移转化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解决实际钼污染同题还需更深入的系统性探索.  相似文献   
2.
近岸海域赤潮灾害是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国内、国际上对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机制研究的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了近岸赤潮发生的控制原理与技术手段。同时提出,在加强近岸水体赤潮发生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要将流域、河口与近岸海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且,考虑近岸海域水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生态系统演进的不确定性,不仅要加强近岸海域生态治理修复,还需注意加强近岸水体水质的监控,预防赤潮的暴发。  相似文献   
3.
芦苇和香蒲对重金属钼的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练建军  许士国  韩成伟 《环境科学》2011,32(11):3335-3340
研究了水生植物芦苇和香蒲对重金属钼的吸收特性.通过短期室内水培实验,对比考察了2种植物对重金属钼的耐毒性、动态去除率、吸收过程及富集情况,并对在不同浓度营养液中植物对重金属钼吸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种植物钼中毒导致其茎叶发黄、蒸腾能力下降,在钼浓度为2~20 mg.L-1时,香蒲对重金属钼的耐毒性较芦苇强.香蒲对重金属钼的去除率高于芦苇,在钼浓度为2 mg.L-1时,香蒲和芦苇去除率分别为87%和62%.2种植物对重金属钼的吸收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且以被动吸收为主.香蒲对钼的富集量较芦苇高,且植物地上部重金属积累量大于根部,符合超积累植物特征之一.营养液浓度的增加不会提高植物对重金属钼的吸收量,反而会因离子竞争等因素使去除率有所下降.芦苇和香蒲对溶液中钼的吸收均具有显著效果,香蒲吸收效果较芦苇好.  相似文献   
4.
济南地区直翅目昆虫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报道了济南地区直翅目昆虫资源的种类组成,提出为害严重种类、优势种类、传统利用种类及易于捕捉或饲养种类共24种,可作为本地区开发直翅目昆虫资源的首选类群。根据资源的生物学特性,本文讨论了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钼的迁移特性及人工湿地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重金属钼污染的面源性及重金属传统处理工艺的一些弊端,综合国内外人工湿地治理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提出了用人工湿地治理重金属钼污染的构思。环境中重金属钼主要来源于钼尾矿中辉钼矿的氧化而淋滤释放的MoO42-。由于土壤和水体中酸碱和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钼的存在形态具有易变特征,并影响着钼的迁移过程。基于钼迁移特征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植物、基质、微生物三方面对人工湿地处理钼污染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论表明,人工湿地处理重金属钼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我国人工湿地治理重金属钼污染的研究开展以及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矽卡岩型钼矿尾砂中重金属Mo的淋滤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动态淋滤法实验研究了辽宁葫芦岛地区矽卡岩型辉钼矿浮选法产生的尾矿中重金属钼的淋滤行为(15 ℃和35 ℃,淋溶液pH值4~9).结果表明:淋滤液均呈碱性,钼的质量浓度为7.5~14.2 mg·L-1,淋滤累积质量为54~69 mg,占总钼的12.56%~16.54%;与Pb、Cu和Zn等重金属随酸性排水淋滤迁移不同,钼在碱性环境中具有较强迁移性;尾砂中斜长石和钠长石等矿物因具有较强的产碱能力形成了尾砂内部的碱性环境;尾矿中MoS2和MoO3在碱性环境下转化为MoO42-是迁移的主要机制.pH值为5~9时,淋滤累积质量与pH值正相关.因酸可溶态钼发生溶解,pH值为4淋滤累积质量大于pH值为5时的淋滤累积质量,排水仍为碱性.温度能够加速淋滤速率,35 ℃淋滤液中钼质量浓度比15 ℃的高7%~10%.因此,对该区尾砂应该设置标准尾矿库封存管理,否则将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北方河流动态水环境容量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自然条件的季节变化,水环境容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动态特性,在单一的设计水文条件下计算的水环境容量并不能反映这一变化.在阐明水环境容量时间动态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动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利用合适的水质模型,在动态水文设计条件下,计算河流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以哈尔滨市阿什河为例,利用丹麦DHI MIKE11软件,构建哈尔滨阿什河西泉眼水库以下河段水量水质模型,采用一维水环境容量模型计算功能区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阿什河各功能区冰封期水环境容量要远远小于非冰封期.此外,通过比较各月不同水文设计条件下水环境容量的大小,得到各功能区每个月水环境容量的上下控制线,可为阿什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供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雨水利用激励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雨水利用最突出的效益是其生态、社会效益,因而通过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有利于城市雨水利用的实施和推广。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雨水利用激励措施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以大连市为例,根据雨水利用的成本和效益分析,提出相应的雨水利用激励措施,即:以补贴为主,兼顾其它经济手段;对于不同组织模式,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同时提出:激励措施的制定应与雨水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适应,并应在城市雨水利用开展过程中加强多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实施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应用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三级月平均遥感反演数据对2003年~2013年渤海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年际及季节分布特征与演变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表层水体叶绿素a浓度在靠近陆域的浅层水域浓度偏高,最高值分布于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等三个内湾水域;2003~2013年,除莱州湾外,渤海表层叶绿素a浓度呈逐年增加趋势;季节性变化方面,除渤海中部与渤海海峡,叶绿素a浓度每年有2次高峰期,峰值分别出现在早春与夏末,两次峰值间的夏季中期出现一次极低值,峰值出现时间依据地理位置不同有1个月左右时间差别。  相似文献   
10.
扎龙湿地水量平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扎龙湿地1956-2000年的水循环要素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了扎龙湿地在自然条件下的水量平衡关系。结果表明,扎龙湿地在研究时段内蓄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蓄水量平均每年减少16.8×106m3。大气降水是扎龙湿地的主要水源,占总来水量的61.5%,其次是上游乌裕尔河和双阳河的河川径流量,占36.5%,区间径流很小,只占2.0%;扎龙湿地的主要耗水项是蒸散(发),占总耗水的74.4%,其次是渗漏,占14.5%,下游出流只占1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