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环境安全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毛皮染色废水是一种高盐度、难降解、高污染的工业废水,整个处理环节都对环境生态有潜在的危害。文章采用4种不同废水处理工艺在相似操作运行参数下对毛皮染色废水进行处理,并利用T-RFLP技术观察不同处理工艺下活性污泥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4种处理工艺中,效果最好的是HA-SBR法,其COD、BOD5及NH4+-N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3.75%、94%和93.59%。T-RFLP分析表明处理工艺的不同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有着较大的决定作用,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活性污泥中的优势种群,不同处理工艺下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同NH4+-N浓度关系最为密切。研究还表明,通过添加特定微生物菌剂或调节生化工艺可以增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从而增强污泥体系抗污染物冲击性能,提高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生物滴滤塔处理制革恶臭气体中,采用SBR法对活性污泥进行驯化,考查生物滴滤塔处理制革恶臭气体中微生物的特性。研究了微生物对氨氮和硫化物的去除效率以及驯化过程中污泥容积指数(SVI)的变化,并对挂膜后填料表面的微生物相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经过19 d的驯化,微生物对氨氮和硫化物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8.29%和94.16%,驯化期间污泥容积指数均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中。挂膜14 d的扫描电镜显示,填料表面有均匀的生物膜分布,说明微生物在填料上已经挂膜成功,驯化的微生物可以达到去除制革恶臭气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有机膦萃取分离制革污泥淋滤液中Cr和F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D2EHPA)和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萃取分离制革污泥淋滤液中的Cr3 与Fe3 .结果表明,在pH 2.2时,采用5?EHPA-正己烷萃取体系,Fe3 的萃取率达到99%,有效地分离了制革污泥淋滤液中的Fe3 和Cr3 .以5 mol·l-1的盐酸作为反萃剂反萃负载有机相,20min时的反萃率可以达到90%左右.以TBP和 D2EHPA为萃取剂萃取分离Cr3 与Fe3 时,降低了污泥淋滤液中Fe3 的萃取率,这是由于TBP的加入降低了D2EHPA的有效浓度.同时TBP的加入阻碍了萃取物分子和反萃剂的接触,降低了Fe3 的反萃率.  相似文献   
4.
制革工业污水中氨氮产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制革工业污水中NH3-N在各工序的排放特征,并对其在各工序中的产污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减少污水中氨氮排放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湖泊沉积物中的色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博斯腾湖沉积物柱样中叶绿素、胡萝卜素、颤藻黄素和蓝藻黄素等几种色素进行了提取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计算了沉积物中几种色素的含量。沉积物中色素指标的分析 ,可以帮助揭示博斯腾湖的环境、历史气候变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好氧活性污泥系统生物处理乙烯基聚合物,采用COD30法,并结合TOC、生化呼吸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粒径分布研究了乙烯基聚合物的好氧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经过30 d的微生物作用,初始COD浓度为100、300、500 mg·L-1的乙烯基聚合物的生物降解去除率分别为37.1%、33.4%、31.1%,乙烯基聚合物的生物降解去除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降解动力学基本符合一级速率方程,速率常数受初始浓度影响较小.TOC、生化呼吸曲线、SEM-EDS、FT-IR及粒径变化结果进一步表明,乙烯基聚合物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生物降解.FT-IR结果表明乙烯基聚合物的主体结构未发生显著变化,主链上碳元素被矿化的较少.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室血清瓶培养试验,研究了pH、碱度、FA、FN、HRT等因素对低氨氮、低碱度废水亚硝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水的pH值可以通过控制反应器内部的碱度来进行调节。控制进水碱度在113.1~269.7mg/L,HRT为48h,其亚硝酸累积率可达到67.15%。在氨氮亚硝化过程的同时,有部分有机氮也在向亚硝酸盐进行转化。通过污泥亚硝化驯化过程,游离氨对亚硝化单胞菌抑制浓度的临界值可以达到0.96mg/L。  相似文献   
8.
施用制革污泥土壤中铬的积累、化学形态及其植物有效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施用制革污泥土壤中铬的含量和形态、作物中铬积累量的测定,结合小麦幼苗培养试验,对Cr的化学形态与植物有效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污染后2mol/L HCl浸提态Cr的大幅度增长可能是造成作物Cr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当土壤中Cr含量为220mg/kg时,小麦植株达到最大吸收量23.5mg/kg.高浓度Cr投入2种不同土壤时,小麦与水稻茎叶中Cr含量基本一致,而籽粒中含量则随作物种类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选用代表性蒙囿剂甲酸和柠檬酸以及皮胶原的水解产物明胶为对象,研究了这3种有机配体对Cr(Ⅲ)碱沉淀过程和耐碱性的影响分析,同时采用紫外可见光光谱及凝胶渗透色谱(GPC)对不同pH条件下的配合物变化进行了识别,分析了相应碱沉淀物热失重特点.研究结果表明:3种有机配体对Cr(Ⅲ)有不同程度的络合作用,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有较大差异,其稳定性与配合物的耐碱性顺序一致,依次顺序为:柠檬酸明胶甲酸.鞣制废水中铬与羟基羧酸型蒙囿剂络合是其难以去除的主要原因,胶原水解产物也会影响沉淀效果,同时发现有机配体与Cr(Ⅲ)可协同沉淀,鞣制废水中铬的彻底去除需先破除铬的络合物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腐殖酸改性阳离子吸附剂(XF-I)配合聚丙烯酰胺(APAM)对高浓度染料废水的混凝效果进行了研究,并通过zeta电位、PAM分子量对混凝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XF-I主要通过电中和吸附大幅度降低了溶解性COD,PAM主要通过架桥和网捕作用达到高效混凝效果。当废水初始pH为11,XF-I和APAM的投加量分别为10g/L和50mg/L时,废水中溶解性COD去除率达到52.4%;脱色率达到94.7%。腐殖酸改性吸附剂的应用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提供一种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