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环境安全   9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浙江墩头盆地横山组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墩头盆地红色岩层中上部首获丰富的以Cassopllis为主(58.39—62.54%)伴有Exesipollenites(15.21—15.84%),Hsuisporites(0.56—0.62%),Cicatricosisporites(0—0.31%)等孢粉化石。该孢粉组合特征既与国内外晚侏罗世孢粉组合面貌差别较大,又与早白垩世中晚期孢粉组合面貌存在明显差异,显示了早白垩世早期孢粉组合的色彩。笔者认为这套红色岩层应归早白垩世早期横山组为宜。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1/5万张八岭幅、珠龙幅区调工作基础上.结合邻区有关资料.从张八岭变质地体的细碧-石英角斑岩系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细碧-石英角斑岩系的变质作用、岩石化学、原岩建造特点及其原始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浙东沿海大片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区的永嘉县枫林镇附近、地层时代原定为上侏罗统茶湾组(J3c)或下白垩统馆头组(K1g)的一套沉积地层中,首次发现较为丰富的、曾产于中国某些地区新元古界和俄罗斯陆台与西伯利亚陆台上里菲及文德系中的微古植物化石。据此.该地层时代应属于新元古代。从而为研究浙东沿海基底构造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区内所产双壳类、昆虫、介形类、鱼类、植物与孢粉等六个门类化石组合特征与序列及其所属时代的分析研究,认为寿昌早期至晚期生物群有明显的更替现象,前者归建德生物群早期组合,后者属建德生物群晚期组合,并结合岩石组合特征与火山活动,将浙闽赣地区非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置于寿昌组中段与上段及与其相当岩组之间,同时提出国内有关地区两系界线划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皖东张八岭、珠龙地区西冷岩组为一套浅海相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岩性以细碧-石英角斑岩为特征,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0%,视厚度为4616.51m。笔者等在1:5万区域地质填图中对这套变质岩系进行了生物地层工作.并采集了大量的微占植物样品,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按化石组合特征将其分为两个组合:第一组合主要产于拂晓园艺场-朱郢剖面冷岩组下部层位,包括有33个属44个种,其中1个新属,2个新种,19个未定种,3个相似种;第二组合产于西冷岩织上部层位的罗士城、邱庄、西徐等地,包括30个属.34个种.其小1个新种、18个未定种、13个相似种的化石。西冷岩组微古植物群而貌与我国青白口系的微古植物面貌比较相似.与前苏联上里菲(850-1050Ma)、澳大利亚小部苦泉组微古植物面貌相似。因此,将西冷岩组的时代归为广义的青白口纪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华东地区苏皖浙闽赣五省不同类型矿产开发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技术、经济、政策几个方面探讨了解决矿山环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地下水开采的负环境效应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位于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大的地区.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高度集中,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地下水的需求,使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普遍出现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从而引起各种环境负效应,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和水质污染等,严重影响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因地下水强烈开采而出现的一系列环境地质灾害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并初步提出了有关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资料,将浙江省陆相白垩系划分为3统、5群、17组,并将其所含化石划分为建德、水康、衢江三个生物群。以综合地层学手段研究了白垩系的区域地层对比框架。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特别是在对一些岩石地层成因机制进行深层次研究的基础上,对浙江白垩系主要的关键性、疑难性地层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1)“塘上组”底部砾岩为与火山爆发有成因联系的湖泊重力流沉积,并非底砾岩,因而“天台群”不是“新的构造亚层”,而基本上是火山岩型永康群;(2)“塘上组”、“小平田组”等人山活动成因的“组”,都是中白垩世时局部性火山事件形成的不等时、不连续的地质体,不是层位固定的岩石地层单位;(3)中戴组、方岩组、“赤城山组”都是晚白垩世早期地壳重力均衡调整作用中,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同一套类磨拉石建造,并非层位不同的“三套”类磨拉石建造。  相似文献   
9.
关于浙东塘上组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浙东塘上组中、下部火山岩的沉积夹层中首次发现?Halysestheria叶肢介及孢粉化石,并找到Pseudofrcneloysis parceramosa与P.cf.rapillosa为主的植物化石。本文综合各门类化石所反映的地质时代,认为浙东塘上组应归属早白垩世晚期。这与剖面上获得的同位素年龄值(110 Ma)相吻合。塘上组层位与邻区石帽山群上组、禾口组(闽),周家店组(赣东),徽州组上部(皖南)及葛村组上部(江苏)相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