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环境安全   17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重金属化合物(CdCl_2、PbCl_2)和矿物油作为土壤的污染物,分析土壤中镉、铅、油的含量对土壤微生物类群与生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镉、铅、油对水旱田中的细菌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对放线菌、真菌抑制作用较差。小剂量的镉、铅、油对固氮菌有刺激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对尿酶和硝化细菌的代谢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其它酶类不明显。 从含重金属的平板培养基上反映出土壤对重金属的掩蔽作用。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化活性的临界毒害浓度分别为:镉 5—60ppm;铅 300—500ppm;油 500—5000ppm。  相似文献   
2.
污染土壤毒性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污染土壤毒性研究方法 ,包括传统的方法如植物法、动物法和微生物法等和生态毒理学方法 ,并从生物、非生物和环境等方面论述了影响土壤毒性的因素 ,提出了当前土壤污染毒性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随着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污染土壤毒性研究方法在环境保护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污灌土壤中多环芳烃自净的微生物效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研究了不同污灌区各个季节表土和底土中多环芳烃(PAH)含量和微生物生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PAH总量是表土高于底土,灌水期(7月)高于翻耕前和停灌后。经鉴定的9种PAH以苯并(a)芘、苯并(e)芘和1,2一苯丙蒽含量最低,联苯、萤蒽、芘、苊、菲、蒽较高。其迁移规律是随石油废水中油的输入而吸附于电厂粉煤灰和土壤表层,大量累积于灌渠渠首和附近田块中。污灌区的微生物生态特征是以细菌为主,真菌和放线菌较少。细菌的活性(活细胞数)是表土高于底土,灌水期7月高于4月和9月。细菌的优势种群为芽胞杆菌和假单胞杆菌等。PAH因土壤中的理化和生物因子的作用而消减,并未随灌溉的时间而变化。为了防止PAH累积于农田,在渠首设立吸附过滤沉降池。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证明,典型的土壤真菌202号和细菌91号能氧化B(a)P。细菌氧化B(a)P的产物除顺式二氢二醇无标准品未鉴定外,其余的产物与真菌的相同。 真菌产黄青霉氧化B(a)P为反式9,10-二氢二醇-B(a)P,反式-7,8-二氢二醇-B(a)p,1,6-醌-B(a)P,6,12-醌-B(a)P,3,6-醌-B(a)P,9-OH-B(a)P,3-OH-B(a)P。 用标记~(14)CB(a)P试验,真菌产黄青霉氧化B(a)P的动力学研究指出,在96小时内能氧化B(a)P2.8%,氧化产物包含水溶性的和酯溶性的。 氧化后的B(a)P产物的最大吸收光谱与B(a)P的不同,不能用常规检定B(a)P的方法检出,但其部分产物仍具致癌作用。为了弄清B(a)P在土壤中的转化,必须进一步研究B(a)P在土壤中与其它物质的结合和钝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某些铜矿山在生产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含铜废弃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进入附近农田和河流。作者调查了被铜污染的农田,发现受污染的土壤,其表层土壤含铜量高于底层;土壤pH值与土壤含铜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游离氧化铁和有效性铜量与土壤含铜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水稻产量与土壤含铜量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粮食作物中汞的含量将直接影响人和家畜的健康。因此,研究粮食作物中汞的含量及其背景值对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实际意义。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三废”排放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已使农业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讨论的背景水平,实际上是相对概念,是指尽可能少受污染的含汞量。  相似文献   
7.
多级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生态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处理城市污水的多级生物系统工程研究表明,该系统为以细菌为主,包括真菌、酵母和藻类的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类群随处理级数的增加而增多,菌数却随之减少,该系统中的微生物对油、酚有较强的降解力,对重金属有较高的抗性,采用新的硝化细菌综合毒性检测法检测出水水质表明,原污水的毒性降低78%。  相似文献   
8.
9.
重金属Cd污染土壤毒性的发光菌法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明亮发光杆菌 T3 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毒性评价方法进行探索;进行了土壤平衡、土壤浸提实验及土壤中人为添加 Cd 对明亮发光杆菌 T3 的效应实验;确定了土壤最佳平衡时间、土壤浸提剂、土壤最佳浸提时间及草甸棕壤中 Cd 对明亮发光杆菌 T3 的毒性响应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浸出液的提取过程中,土壤最佳平衡时间为1 d ,最佳浸提液为0 .1 mol/ L 盐酸,最佳浸提时间为2 h ;草甸棕壤中 T3 菌的发光强度与投加的 Cd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P< 0 .01) ,ρ( Cd) 对 T3 菌的 E C50 值为26 .2 mg/kg .  相似文献   
10.
TW-80对污染土壤中菲和芘的生物降解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 T W80 为供试物,进行了表面活性剂对污染土壤中菲和芘生物降解影响研究. 实验周期150 d .并分别在30 d 、60 d 和150 d 间隔采样监测菲、芘降解率.结果表明,30 d 后,加入 T W80 的不同处理土壤中,菲的降解率分别达81 % ~98 .9 % ,比 C K 高22 .02 % 以上、芘的降解率分别达71 .90 % ~80 .66 % ,比 C K 高9 .46 % 以上.60 d 后,加入 T W80 的处理中,菲的降解率达88 .94 % ~96 .51 % 、比 C K 高11 .14 % 以上; 芘降解率达92 .39 %~94 .02 % ,比 C K 高2 .27 % 以上.150 d 后,所有处理中,菲和芘的降解率均分别达到98 % 和96 % 以上, 与 C K 无明显差别.研究还发现, T W80 土壤中含有优势真菌常见青霉、蠕形青霉、淡紫青霉和顶孢头孢霉.它们可能是促进土壤中菲、芘降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