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环境安全   1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秸秆还田是有效利用资源、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但也会影响土壤NH3挥发和N2O的排放.探索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对于减少土壤氮素损失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利用Los Gatos Research(LGR)超便携NH3分析仪和密闭式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NH3挥发和N2O排放的特征,试验设4个处理(覆盖还田,即表面覆盖玉米秸秆,0~20和20~40 cm土壤分层扰动后填回,记为JG0-0;常规还田,即秸秆与0~20 cm土壤混合,20~40 cm土壤扰动后填回,记为JG0-20;深还田,秸秆与20~40 cm土壤混合,0~20 cm土壤挖出后填回,记为JG20-40;对照处理,即无玉米秸秆还田,0~20和20~40 cm土壤分层扰动后填回,记为CK).结果表明:①相比于CK,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显著降低了土壤NH3挥发量,增加了土壤N2O排放量.与CK相比,JG0-0、JG0-20和JG20-40处理下土壤NH3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了12.38%、9.87%和5.73%;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30.19%、82.82%和36.53%,其中JG0-0和JG20-40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②JG20-40处理下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CK增加了23.15%,JG0-0处理下玉米产量高于CK和JG0-20处理,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③对于NH3和N2O这两种气体的总累积排放量,各处理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与CK相比,JG0-0、JG0-20和JG20-40处理下NH3和N2O总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6.67%、52.08%和22.92%.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氮素气态损失率均高于CK,JG0-0、JG0-20和JG20-40处理下氮素气态损失率分别比CK增加了17.50%、52.50%和22.50%.因此,综合考虑土壤NH3挥发量、N2O排放量和玉米产量等因素,JG0-0处理优于JG20-40、JG0-20处理.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小煤矿前期经过一系列的整顿,目前.非法开采、无证开采、滥采乱挖的现象有所缓解。统计数据表明,湖南省小煤矿事故发生率比2002年同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又有新的问题出现。小煤矿一般死亡事故多了,特别是“病亡”现象增多,令一些业内人士也感到费解。  相似文献   
3.
水利工程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它是保证我国水利工程能顺利建设的一个基础。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有一定的作用,且在我国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所以为了确保水利工程能顺利的开展工作我们就针对水利工程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出其在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统计了2015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14起,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矿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14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64.91%,矿业事故占3.51%,爆炸事故占5.26%,火灾占2.63%,毒物泄漏与中毒占5.26%,其他事故占18.42%.114起事故共死亡520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2.88%,矿业事故5.00%,爆炸事故5.00%,火灾4.62%,毒物泄漏与中毒3.85%,其他事故18.65%.2015年9-10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广东(12起)、甘肃(9起)、安徽(9起)、云南(8起)和辽宁(7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分别为安徽(52人)、广东(47人)、河南(39人)、甘肃(38人)和山东(35人).  相似文献   
5.
为考查隧道火灾烟气越过顶部障碍物时关键流动参数的变化及其对人员疏散和防排烟设计的影响,采用盐水试验研究不同障碍物高度与火源热释放速率下,火灾烟气越过隧道顶部障碍物后发生密度跃变的条件,并获得质量卷吸比与密度跃变前后烟气层厚度比等特性参数。结果表明:顶部障碍物的出现可使其下游的火灾烟气弗劳德数(Fr)突增至1以上而后再骤降至1以下,即从超临界状态转变为亚临界状态,这是诱发烟气密度跃变的原因;该跃变过程造成烟气卷吸大量空气,烟气厚度增大。障碍物的高度是影响烟气密度跃变特性的关键参数,密度跃变后与跃变前的烟气厚度之比、跃变前后Fr之比以及质量卷吸比均随障碍物高度增加而增大;当障碍物的无量纲高度超过0.267后,上述3个参数随障碍物高度增加而减小。障碍物下游的烟气密度跃变产生的质量卷吸比可能超过0.3,且高于既有理论模型计算值。  相似文献   
6.
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可通过空气、水、土壤、食物等途径在自然界中传播,易对人体造成诸如肺结核、淋病、鼠疫等健康风险。目前广泛使用的灭菌方式包括紫外线、臭氧、氯气、电荷等物理或化学方法,其中电荷杀菌因具有无组织毒性的优点被广泛使用。研究表明:有机阳离子型电荷杀菌材料相比传统的金属离子杀菌材料具有抗菌效能优异、不产生耐药性、生物安全性高等优点,其杀菌性能受分子大小、烷基链、反离子类型、电荷密度等因素影响。本文系统综述了目前有机阳离子型电荷杀菌材料的类型、结构特征、杀菌性能及影响因素,抗菌机理及应用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为有机阳离子型电荷杀菌材料的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西藏高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状况及特点,采用横断研究,调查了西藏3所高校的492名大学生。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学习能力问卷各个维度及总问卷上的得分平均值为3.15,表明大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是在比"一般"好一些的程度上;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学习过程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能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西藏高校大学生学习能力仍有待提高,个体差异较大,在性别、专业、独生与否、生源地、民族等方面略有差异,学习能力没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总体呈现倒"U"型趋势。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国内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统计了2012年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56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56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75.64%,矿业事故占7.05%,火灾占3.21%,爆炸事故占3.85%,毒物泄漏和中毒占2.56%,其他事故占7.69%。156起事故共死亡742人,伤623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70.89%,矿业事故9.70%,火灾2.96%,爆炸事故6.20%,毒物泄漏与中毒2.16%,其他事故8.09%;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83.31%,爆炸事故12.36%,矿业事故2.25%,毒物泄漏与中毒1.28%,火灾0.48%,其他事故0.32%。2012年1—2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省分别为广东(19起)、云南(17起)、贵州(12起)、四川(12起)、湖南(11起)、广西(11起);死亡人数较多的省分别为云南(83人)、广东(74人)、湖南(68人)、贵州(60人)、四川(53人);受伤人数较多的省分别为贵州(151人)、云南(95人)、湖南(58人)、河北(45人)、山西(37人)。  相似文献   
9.
统计了2012年9-10月国内发生的各种生产安全事故174起,其中包括矿业事故、交通事故、爆炸事故、火灾、毒物泄漏与中毒和其他事故.统计表明,在174起事故中,交通事故占64.94%,矿业事故占12.64%,火灾占4.02%,爆炸事故占2.87%,毒物泄漏与中毒占1.15%,其他事故占14.37%.174起事故共死亡755人,伤566人.死亡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60.26%,矿业事故16.82%,火灾4.64%,爆炸事故1.99%,毒物泄漏与中毒0.93%,其他事故15.36%;受伤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交通事故79.15%,爆炸事故3.71%,矿业事故3.00%,毒物泄漏与中毒1.41%,火灾6.0t%,其他事故6.71%.2012年9-10月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较多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为广东(21起)、云南(15起)、广西(14起)、湖南(11起)、重庆(10起);死亡人数较多的5个省、自治区分别为广东(82人)、甘肃(61人)、云南(59人)、湖南(51人)、广西(47人);受伤人数较多的5个省、直辖市分别为甘肃(81人)、广东(78人)、湖南(62人)、天津(57人)、陕西(45人).  相似文献   
10.
基于紫外光谱分析的腐殖质混凝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北辰  张晓蕾  秦兰兰  黄海鸥 《环境科学》2018,39(10):4576-4583
腐殖质是水溶性天然有机物(DOM)的主要成分,对水处理过程有重要影响.为探究利用紫外光谱分析实现饮用水处理在线混凝控制的可行性和理论基础,以含腐殖酸和高岭土配水为实验对象,通过烧杯实验考察了不同水质条件对PACl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影响,研究了SUVA_(254)和光谱特征斜率与混凝效果的相关性,利用排阻色谱分析了紫外光谱斜率与水体有机物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与DOM浓度呈正比关系,两者计量学关系(以Al/DOC计)为0.61mg·mg~(-1).随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腐殖酸溶液的SUVA_(254)从8.9 L·(mg·m)~(-1)下降并稳定至2.0 L·(mg·m)~(-1),有机物去除率与SUVA_(254)值呈正相关.光谱斜率与SUVA_(254)的变化趋势一致,且S_(275~295)与SUVA_(254)线性相关最优(R2=0.81).排阻色谱结果表明,混凝优先去除DOM中的腐殖质组分,S275~295与有机物中腐殖质组分对总UVA_(254)的占比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光谱斜率测定对实现饮用水混凝过程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