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环境安全   1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环境中四溴双酚A降解技术的进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溴双酚A(TBBPA)作为一种常见的溴系阻燃剂(BFRs),广泛应用于印刷电路板、绝缘电线以及各种聚碳酸酯塑料中,也是目前全球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溴系阻燃剂.由于TBBPA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近年来已经被认定是一种值得探讨与关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TBBPA作为一种新的"POPs问题"成为了目前降解技术研究的热点.通过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TBBPA的物理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等降解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实验生物,通过研究不同浓度(0、1、5、10、15、20 mg·L-1)的氧化乐果对小球藻生长发育及EC50,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氧化乐果对小球藻的毒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氧化乐果对小球藻96 hEC50值为4.88 mg·L-1;低浓度氧化乐果(1 mg·L-1)在前6天对小球藻细胞增长影响不大,高浓度氧化乐果(大于5 mg·L-1)则在初期就表现为抑制,氧化乐果浓度与细胞数量之间表现为负相关(R2=0.65755);在第8天,氧化乐果各浓度组的硝酸还原酶的相对酶活也表现"低促高抑"作用,但是仍然高于对照组的酶活,整体表现为促进作用;随着氧化乐果浓度的增加,小球藻叶绿素含量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藻菌混合固定化及其对污水的净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将铜绿微囊藻和细菌在相同条件下共同培养,探索藻菌共生体系的最佳生长条件。然后将铜绿微囊藻和细菌混合固定化,比较混合固定和单独固定对污水中NH3-N和PO4^3--P的净化效率。结果表明,固定化混合藻菌体系对污水中NH3—N和PO4^3--P的去除效率明显高于单独固定化体系,并且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对污水中NH3—N和PO4^3--P的去除效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4.
浮萍在水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综述了浮萍在水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Cu2+、Cd2+和Cr6+对斑马鱼联合毒性作用和生物预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以斑马鱼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法,在研究Cu2、Cd2和Cr6+对斑马鱼单一毒性的基础上,以获得的Cu2+、Cd2+和Cr6+的96 h-LC50数据,利用等效应曲线法研究了Cu-Cd、Cu-Cr和Cd-Cr的联合毒性作用,并综合分析环境毒理学指标的测定结果,考察利用斑马鱼作为水...  相似文献   
6.
以紫萍作为实验生物,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的三苯基锡对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 L.)根叶生长、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为及时发现和排除三苯基锡的污染提供理论和直观依据。结论表明:培养4d后,三苯基锡处理对紫萍叶片生长量的IC50为0.71mg/L。相同培养液条件下,PPO、CAT和POD均随着三苯基锡处理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从中可以说明三苯基锡对紫萍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苯基锡对青萍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青萍(Lemna mino)为实验生物,通过研究不同浓度(0、0.04、0.08、0.12、0.16、0.20mg·L-1)的三苯基锡(TPT)对青萍生长发育及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TPT对水生浮萍植物的毒性作用,以期为及时发现并排除TPT污染提供理论和直观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培养4d后,TPT对青萍叶片生长量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10mg·L-1;CAT、POD活性随TPT处理浓度的升高显著升高(各暴露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TPT对青萍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CAT和POD活性的变化可作为反映TPT污染胁迫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有机锡化合物对萝卜螺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氯化三丁基锡(TBT)对折叠萝卜螺Radixplicatula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TBT对萝卜螺的96h半数数致死浓度(LC50)为1.17μg/L,在40d中,TBT对萝卜螺放卵量的EC50为0.10μg/L,螺卵孵化率的LC50为0.17μg/L。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藻类的生理特征和对染料的脱色能力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利用海藻酸钙对蛋白核小球藻进行了固定,比较了固定化藻和悬浮态藻的生长和生理特征,优化了固定条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藻的形态及其在固定化载体中的分布进行了观察,并对其降解染料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固定化提高了藻的生长和合成代谢活性.选择藻珠粒径为2.5mm,藻初始密度为200×104cell/mL,通入含2%CO2的空气为最佳条件.没通CO2气体的藻在载体中的分裂生长受到限制,藻细胞个体增大,藻在载体中分布不均;通入CO2气体的藻生长和代谢均大大提高,且个体大小恢复正常,藻在载体中分布均匀,对固定化藻降解染料的初步研究表明,固定化藻比悬浮态藻对染料有更佳的降解脱色能力,而通入CO2气体更有利于提高对染料的脱色率.  相似文献   
10.
收集整理了取代苯类化合物与斑马鱼的48 h和96 h急性毒性(LC50)的定量关系数据,依据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原理,利用AM1法计算分子描述符表征化合物后,以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建模,并对建好的QSAR模型进行评价与检验。为进一步验证所建模型的预测能力,选择建模过程中所用化合物以外的3种氯代酚:对氯酚、2,4-二氯酚、2,4,6-三氯酚对斑马鱼做48 h和96 h的急性毒性验证试验,其48 h-LC50分别为8.171、6.146、1.385 mg/L;96 h-LC50分别为6.475、4.327、1.132 mg/L。验证试验结果与已构建QSAR模型预测值进行对比和评价,经过残差分析,得出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残差均满足δ1,从而进一步验证所构建的该苯系化合物的急性毒性QSAR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