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环境安全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成矿元素。稀土元素和铅、硫、氢、氧同位素以及流体包裹体等成矿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成矿物质和成矿溶液来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溶液来源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次生石英岩型非金属矿床明显受不同级别的火山构造控制,是中—酸性火山岩区一套很有特色的矿床组合;热源、水源、地层产状有机组合生成的环流热液是成矿的前提之一;成矿流体以重碳酸盐型、硫酸盐型为主,属中—低盐度热液;温度、pH值、fo_2等物理化学条件是矿床及矿种类刑的重要控制因素。本文在《次生石英岩容矿型非金属矿床系列的矿种、组合及其成矿作用特征》(1986)一文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这类矿床的成矿机理和地质地球化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校系统地研究了成矿元素及微星元素.稀土元素和铅、硫、氢、氧同位素等成矿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成矿物质来源是多方面的;成矿过程中的介质水在成矿主要阶段是大气降水与再平衡岩浆水的混会,在成矿晚期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成矿是多阶段的,可依据各阶段的矿化程度来确定今后应侧重的矿种.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燕山期俯冲走滑体制及其对成矿定位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中国东部180~90Ma前地质构造演化与北美西部155~0Ma间地质构造演化的对比,说明中国东部燕山期由活动大陆边缘向陆内过渡的构造属性,进一步阐明中国东部燕山期金属成矿大爆发的地球动力背景-伊泽奈歧海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低角度斜向俯冲和NNE向左行平移剪切运动.活动大陆边缘地壳缩短增厚和伸展减薄两个阶段产出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和金属成矿组合.NNE向平移剪切带切割先成断裂体系形成控矿断裂网络分级控制金属聚集的定位:超级控矿断裂网络控制金属矿集区和大型矿床定位,区域一级控矿断裂网络控制大、中型及部分小型矿床定位,区域二级控矿断裂网络控制部分小型矿床和矿化点定位,局部性控矿断裂网络控制矿集区和矿田内部的矿床定位.  相似文献   
5.
浙赣皖相邻地区燕山期大茅山、铜山、里山岭、黄山、伏岭等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其中斜长石属钠长石和富钠更长石,黑云母呈它形填隙状,结晶晚于浅色矿物。岩石化学成分富SiO_2(73.92%-77.55%)、富碱(Na_2O+K_2O为7.81%~8. 67%),贫CaO(0.26%-0.92%)、MgO(0—0.45%);微量元素中富集Y、Nb、Zr等HFSE,贫过渡元素及Sr、Ba;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型”。这些特点与区内及华南I型和S型花岗岩明显不同,而具有A_2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西昆仑造山带包括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部分地区,是青藏高原有机组成部分.它位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大地构造位置特殊,研究意义重要.区内岩浆活动强烈,花岗岩广泛出露.已有许多学者对该区花岗岩作过研究,但以往的研究基本沿中巴公路和新藏公路进行,并侧重于年代学方面,还没有从花岗岩岩石系列和成因类型(前人主要报道过钙碱性系列和Ⅰ型花岗岩)以及构造-岩浆演化等方面作深入研究.本次工作深入到西昆仑造山带腹地,对区内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22个花岗岩体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取得了如下重要进展和创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阐明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论述了崇安─宁化地区金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并从成矿控制、矿床时空分布格局、成矿区域、成矿系列等方面总结了成矿规律。将崇安─宁化构造成矿带划分成3个成矿区,同时将全锡多金属矿床划分成三大成矿系列和6个矿床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火山成因的次生石英岩型非金属矿床中蚀变矿物的共生组合类型及在空间上的分带,主要蚀变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包括标型特征)及其形成与转变;指出这些特征和转变在不同方面指示成矿原岩性质,矿床形成温度,成矿溶液物化条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区珍珠岩矿床主要产于中生代Ⅲ、Ⅳ旋回初始期和复活期的火山岩中,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扩张阶段,是“陆壳改造型”岩浆强烈分异的产物,矿床类型可分为牛台式和白水洋式。珍珠岩具有异常高的δ~(18)O值,它取决于低温时水—岩同位素交换反应。珍珠岩中Cs矿化十分显著。珍珠岩水的结构种及含量是决定膨胀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西昆仑山广布的岩浆岩尤其是花岗岩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沉积建造等其它地质特征 ,再造了西昆仑山地质构造发展历程 ,进而研究了区内成矿堆积环境及其矿床地质特征。结果表明 ,西昆仑山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 ,是一条由北而南分别由加里东造山带、华力西造山带和燕山早期造山带组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区内存在以下 5种主要成矿堆积环境 :洋脊 (蛇绿岩 )成矿堆积环境 (塞浦路斯型含铜黄铁矿矿床 ,豆荚状铬、镍矿床 ) ,被动陆缘成矿堆积环境 (MVT铅锌矿床 ,Sedex型铅铜矿床 ) ,火山弧成矿堆积环境 (斑岩型铜矿床 ,黑矿型铜锌铅矿床 ,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 ,弧后盆地成矿堆积环境 (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型铁铜金矿床 ,气液充填型铜金铁矿床 )和同碰撞成矿堆积环境 (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 ,伟晶岩型多金属银矿床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