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环境安全   3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电凝聚法处理轧制乳化废水,探讨了影响破乳的各种因素,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法处理轧制乳化废水的效果很好,浊度去除率可达99.6%,COD去除率达99.5%。此外,还发现电凝聚法的处理效果优于药剂絮凝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镀铬车间废水,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法对Cr6 和Cr3 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试验.通过微型反应柱集成装置对穿透时间、吸附容量及活性炭再生方法进行了研究,动态试验表明该装置能有效地处理含铬废水.  相似文献   
3.
Fenton试剂催化氧化--混凝法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用Fenton试剂结合自制聚硅硫酸铝对焦化废水进行了催化氧化—混凝试验研究 ,选择了最佳的工作条件。结果表明 ,经氧化—混凝处理后废水的COD从 1 1 73mg/L降至 38.2mg/L ,去除率达 96 .7%。研究中还发现 ,Fenton试剂具有将废水的 pH值调节为 2 .5~ 3的特性 ,为该工艺实际处理焦化废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硅藻土为原料,通过引入钢渣复合的方法制备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复合除磷剂进行表征,并研究投加浓度、吸附时间、pH值和温度对复合除磷剂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钢渣复合后,复合除磷剂中部分基团可能发生变化,晶体结构可能发生改变,出现新的晶相.静态除磷试验表明复合除磷剂的最佳反应条件:投加质量浓度2g·L-1,吸附时间1h,水样pH值为5,温度25℃.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Langmuir和Redlich-Peterson吸附等温方程均能较好地描述复合除磷剂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 428 mg·kg-1,是一种潜在的高效环保型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5.
旋风除尘器设计中压力降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探讨了旋风除尘器压力降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构造了旋风除尘器压力降的数学模型,解决了旋风除尘器设计过程中压力降的计算问题,将所得模型与实际工业型旋风除尘器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吻合良好。模型对旋风除尘器的设计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镀铬车间废水,采用活性碳吸附处理法对Cr^6 和Cr^3 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试验。通过微型反应柱集成装置对穿透时间、吸附容量及活性碳再生方法进行了研究,动态试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处理含铬废水。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和特点,探讨了城市垃圾产生量随年度变化的规律,垃圾产生量与人口和GDP的关系,分析了我国主要城市的垃圾组分。简要介绍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几种方法和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和特点,探讨了城市垃圾产生量随年度变化的规律,垃圾产生量与人口和GDP的关系,分析了我国主要城市的垃圾组分。简要介绍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几种方法和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旋风分离器压力损失的数学模型及在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上分析了旋风分离器压力损失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建立了旋风分离器压力损失的数学模型,解决了旋风分离器设计过程中压力损失的计算问题,将模型应用于实际工业型旋风分离器的设计得到的实际压力损失与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吻合良好。数学模型对旋风分离器的设计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排污权市场的交易频率与交易规模都亟待提高。本文选择全国首家排污权交易中心一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作为比较对象,分别从排污权的初始分配、交易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对两地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湖北省在实施排污交易的过程中,初始排污权的分配难以体现公平与效率;集中竞价的交易方式并非当前的最优选择;重平台、忽激励的交易制度设计埋下了市场交易冷清的隐患。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