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环境安全   9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黄河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11年~2012年对黄河口水域浮游生物的周年调查,对该水域浮游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79种,其中绿藻门最多为34种,其次硅藻门20种,其它门类均低于10种;优势种共25种,主要为小球藻、小环藻和针杆藻等;细胞数与生物量随季节变化变动较大,均为8月5月2月11月。检出浮游动物4类46种,其中轮虫25种、原生动物9种、桡足类7种和枝角类5种;优势种主要为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和曲腿龟甲轮虫等;数量与生物量亦为8月5月2月11月。黄河口各站位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均低于3,平均值分别为1.68和1.36,依据Shannon-Wiener指数评价标准,黄河口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除草剂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联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除草剂阿特拉津和丁草胺为供试毒物,研究了它们对麦穗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表明,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 )分别为41.64、0.33 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4.164、0.033 mg/L.因此,阿特拉津对鱼类是一种低毒除草剂,丁草胺则对鱼类具有较高的毒性.在阿特拉津与丁草胺的联合毒性试验中,24、48、96 h的相加指数分别为0.056、 0.053 、0.084,表明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联合毒性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浮游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0年5月、8月、11月黄河三角洲主要河口浮游植物的调查,该水域共有浮游植物42种,以硅藻门所占比例较大;细胞密度为5.3×107~2.41×109ind/m3;生物多样性H为0.56~1.4,植物物种丰度指数D为0.06~0.36,均匀度指数J值均在0.5以上。结果表明:与莱州湾、渤海湾海域相比,黄河三角洲主要河口区浮游植物具有一定的淡水特征,种类组成及数量差异较大。黄河三角洲主要河流入水口处浮游植物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莱州湾、渤海湾海域相比差别不大,均较低。渤海水域主要河流入水口处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型以下,且春季好于夏秋两季,表现出一定的季节趋势。  相似文献   
4.
溴氰菊酯对罗非鱼血清中溶菌酶质量浓度及肝脾脏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溴氰菊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其在水环境中的污染机率也在增加。为了研究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对罗非鱼免疫系统的影响。通过测定血清中溶菌酶质量分数,观察罗非鱼(tilapia)肝脾脏的外观变化,以及计算肝脏和脾脏的脏器系数,评价溴氰菊酯连续染毒对罗非鱼的影响。实验设1.0,2.0,3.0,5.0,10.0μg/L5个质量浓度组和空白对照组,同时每组设置一个平行样。试验开始后的第3天,1.0~5.0μg/L质量浓度组的罗非鱼血清中的溶菌酶质量浓度接近或略小于对照组,10.0μg/L质量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P<0.05),降幅达49.3%。实验7~15d期间,1.0~5.0μg/L质量浓度组罗非鱼血清的溶菌酶质量浓度渐渐升高,高于正常鱼体的质量浓度,最高值可达138.06±2.2μg/mL,为对照组的220.9%(P<0.05)。10.0μg/L试验组罗非鱼血清中溶菌酶的质量浓度在试验第7天时降至最低,为26.5±1.9μg/mL,为对照组的42.4%,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在20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清中溶菌酶的质量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溴氰菊酯染毒第25天时罗非鱼的肝脏和脾脏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发生明显的差异,罗非鱼的脾脏外观没有发生异常,但肝脏却发生了明显的病变,试验第25d时10.0μg/L质量浓度组罗非鱼肝脏的异常率达66.67%。试验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罗非鱼血清中溶菌酶的影响是可逆的,对肝脏会造成一定的病理损伤,对脾脏的影响未检出。  相似文献   
5.
低浓度阿特拉津对鲫鱼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暴露浓度下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对鲫鱼各个组织器官GSTs活性产生较强的影响.长期暴露下(24 d),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和肌肉GSTs活性基本表现为诱导作用,最大诱导率为110.81%和32.54%,且分别在0.1~5.0和1.0~10.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对鲫鱼肾脏GSTs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为14.42%,且在所设质量浓度(0~10 mg·L-1)范围内均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在10.0 mg·L-1质量浓度暴露下第6-14天内,阿特拉津与鲫鱼肝脏及肌肉GSTs活性间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其他情况下,任何组织器官在试验期间均未表现出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黄河三角洲神仙沟水域的一处封闭芦苇池塘中放养鲢鱼,对污染较重的神仙沟河道水进行净化试验。试验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41种属,浮游动物4类28种。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优势指数、ShannonWeaner和均匀度均有一定的变化;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随试验时间的推移发生缓慢的改变。浮游动、植物的丰度与氮、磷浓度分别呈显著对数关系和指数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氮、磷的变化影响着水体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长和分布,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7.
溴氰菊酯对罗非鱼谷胱甘肽及S转移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罗非鱼暴露于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后,组织中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1.0,2.0,3.0,5.0,10.0μg/L浓度的溴氰菊酯处理罗非鱼25d,除了1.0μg/L浓度组罗非鱼体内GSH和GST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浓度组的GSH和GST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说明溴氰菊酯对罗非鱼体内的GSH和GST是先诱导后抑制,且肝脏的变化幅度比肌肉大.1.0μg/L以下的溴氰菊酯对罗非鱼没有生化毒性影响.罗非鱼组织中的GSH和GST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农药对鱼类的生化毒性.  相似文献   
8.
溴氰菊酯在水环境中的降解及对三种水生动物的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溴氰菊酯在水环境中的降解及溴氰菊酯对隆线蚤、凡纳对虾、奥利亚罗非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溴氰菊酯在试验中的回收率为90.18%~96.58%;40.0μg/L的溴氰菊酯在静止、无底泥的水环境中的消除半衰期为9.43h;溴氰菊酯对平均体重4.6g凡纳对虾的96h LC50为0.0714,初生隆线蚤的24h LC50为0.2203,体重70±5.0g的罗非鱼的96hLC50为29.51μg/L。结果表明:高浓度的溴氰菊酯在水环境中极易降解,而低浓度的溴氰菊酯存在时间较长;三种试验动物中,凡纳对虾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最强,隆线蚤较弱,而罗非鱼的96h LC50值最高;根据毒性分级标准,溴氰菊酯属于极高毒农药。  相似文献   
9.
低浓度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对罗非鱼DNA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RAPD技术和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来分析和评价低浓度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对罗非鱼DNA的影响.RAPD试验结果表明,在12个能扩增出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引物中,引物S326能检测出3 μg/L以上浓度溴氰菊酯暴露前后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差异,而小于2.0 μg/L的低浓度溴氰菊酯对罗非鱼基因组DNA没有影响.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后,2.0 μg/L以下浓度组罗非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3 μg/L以上浓度组可诱导罗非鱼外周血红细胞产生微核.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溴氰菊酯在一定条件下可对鱼类DNA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