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环境安全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举世瞩目的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微咸水高原湖泊。其水体总面积为4635平方公里(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1979)。湖面海拔3194.02米,现有储水量约为778亿立方米。入湖河流主要有7条,以布哈河水流最大。包括湖面在内的总流域面积约为34590平方公里(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等,1979)。其水体之大,面积之广,储水之多,对四周有山的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图1)。千百年来,环湖地区的诸因素(包括有机的和无机的)与湖体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统一的生态平衡。如果在进化过程中,某一因素出现病态,就会影响到其它因素,甚至使整个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事实上,环湖地区的生态平衡早已遭到破坏。青海湖体自第三世纪末地质上新构造运动,青藏高原巨大隆升,形成断陷湖泊以来,由原来的最高水位,海拔3296米,最大水体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几种主要湿地植物的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应用种群生态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青海湖四种主要湿地植物: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槽杆荸荠(Eleocharis valleculosa)、华扁穗莞(Blysmus sinocompresus)、碱蓬(Suaeda glauca)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研究表明:杉叶藻、槽杆荸荠、华扁穗莞三种群由侵入期、定期初期到种群发育盛期的过程中,其集群程度先增大后减小,总体呈扩散的趋势;碱蓬种群,从幼苗到繁殖期,集群程度增大,呈聚集的趋势,说明前三种植物的克隆繁殖方式于滨湖湿地生境具有更好的生态适应性,图2表3参11  相似文献   
3.
青藏公路取土场高寒草原植被的恢复进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按照青藏公路建设和整修的不同阶段,利用样方调查植被空间分布变化,得出高寒草原植被的自然演替进程遵循以下规律,在工程结束2年,8年,26年后,群落植被覆盖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标分别达到原生植被的2%~4%,6%~23%;32%~54%,46%~50%;95%以上和100%左右.青藏公路沿线高寒草原植被的人为破坏影响是明显的,植被的自然恢复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工程建设破坏面积大于1500m2,植被难以恢复,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影响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在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中首先应当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其次应当重视对地表土壤的保护并辅助人工植被恢复措施,促进植被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4.
为开发青藏高原沙地生态系统放线菌资源,首次从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沙岛土壤样品中选择性分离培养出一株具明显抑菌及抗肿瘤活性放线菌Sd-31.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化学分类学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为砖红链霉菌,命名为Streptomyces lateritius Sd-31;双层琼脂法检测菌株抑菌活性,表明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以及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有显著抑制作用;通过Hoechst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及MTT法细胞毒性试验,确定菌株发酵液有明显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活性且与处理浓度成正相关;纸片法研究菌株发酵液活性稳定性,结果表明,20~80℃处理后发酵液抑菌活性稳定,100℃条件处理后发酵液抑菌活性降低;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发酵液活性稳定,碱性条件下随着pH值的增加发酵液抑菌活性降低.以上结果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5.
陈桂琛  马世震 《青海环境》1997,7(3):99-102,108
青海湖地区在青海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贡献。本文在调研和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资源特征及生态环境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者认为,资源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特点。说,应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及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适时调整资源开发的范围、方式、和强度,并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整从而促进高原脆弱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森林灌丛植被及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连山是我国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本文分析和讨论了该区主要森林、灌丛植被类型及其重要特征.即区系组成受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水平区域分异和垂直变化;其分布表现有明显的坡向性及山地森林性质;具有人类活动的明显痕迹.祁连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及森林、灌丛植被的重要作用,为可持续利用该地区的森林、灌丛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青海湖地区由于湖水位下降,沙化面积日趋扩大、草场不同程度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而植被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是本区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青海湖地区植被的基本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资源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对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意见。主要植被类型与分布特征本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湖盆地形以及巨大的青海湖对湖区气候所起的调节作用,致使多种生境类型共存并具有明显的高寒生态系统特征。与此相适应的植被,基本止可分为两大类型。山前湖盆地带与河谷阶地中的草原(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而四周山地则发育高寒灌丛、高寒草甸等其它高寒植被类型。受局部地  相似文献   
8.
选择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工程迹地的人工恢复植物和紫花针茅草原的优势植物以及对应的土壤样品进行对照,利用原子吸收法分析了它们的矿质元素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冻土区工程迹地人工恢复区植物的元素含量:>1 000 μg/g的元素有Ca、P和Na,100~1 000 μg/g的元素有Mn、K、Fe、Mg和Al;而对照紫花针茅草原优势植物的元素含量:>1 000 μg/g的元素有Ca和Na,100~1 000 μg/g的元素有P、Mn、K、Fe、Mg和Al。人工恢复区土壤元素含量:>1 000 μg/g的元素有Ca、Fe和Mn,100~1000 μg/g的元素有Mg、K、Al、P和Na;对照紫花针茅草原土壤元素含量:>1 000 μg/g的元素有Ca、Fe,100~1 000 μg/g的元素有Mn、Mg、Al、K、P和Na。该区域植物和土壤元素含量都属于Ca > K 型。人工恢复植物和对照的紫花针茅草原植物对土壤元素的吸收能力具有较高的相似性。K和Al元素的累积与其他元素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他元素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元素之间的吸收累积属于协同作用,无明显的撷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区紫花针茅草原封育导致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封育导致的生态系统恢复会体现在土壤恢复.以不同封育年限的青海湖区紫花针茅草原为对象,研究封育导致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样地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都表现为表层含量最高,显著高于第Ⅱ层,下面几层之间差异不显著;封育对速效养分含量影响不同,对速效钾含量影响不大,而速效磷含量大多显著提高,封育样地速效氮含量稍微高于对照样地.全量养分相比较,封育对土壤全钾和全磷含量影响不大,随土层加深全氮含量降低,封育导致土壤表层全氮含量升高(提高了19.9%).有机质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长期封育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速效钾和全钾含量之间相关不显著,速效磷和全磷、速效氮和全氮含量都表现出显著相关,有机质和全量养分之间只有全氮表现出了显著相关.封育后土壤pH值略有升高;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容重升高,但土壤容重变化不大.封育使草原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但是养分的增加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对草原的保护还需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