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2篇
工业技术   20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完成了液态金属钠高温沸腾实验回路的应力分析与计算,确定了回路高温区连接管系的布置型式和支吊架系统,是该回路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遵循钠冷快堆热交换器的设计原则和液钠沸腾实验的设计要求,综合考虑装置的换热能力,热胀应力和流致振动等因素,运用优化设计思想设计了高温液态金属钠-钠热交换器。计算和运行结果证明该装置具有良好的换热和安全性能。图2参8  相似文献   
3.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传热与阻力性能的实验研究与预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设计并建立了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的综合性能实验台,对1种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和2种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的传热及阻力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介质管侧为水,壳侧为油;同时基于壳侧传热实验数据;应用遗传算法预测了换热器的总换热量。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壳侧流量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阻力要高于弓型折流板换热器,正进正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阻力高于侧进侧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换热系数高于弓型折流板换热器,侧进侧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高于正进正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而且流量越大这种优势越明显。预测结果表明通过遗传算法得到的传热关联式所得的换热量比采用线性回归所得的更加接近实验数据,表明遗传算法可应用于工程中换热设备性能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基于已有的棒束临界热流密度数据库,采用COBRA-Ⅳ程序计算得到子通道局部临界热流密度数据库。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理论对数据库进行训练,得到基于ANN理论的棒束临界热流密度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高于常用经验关系式的预测精度,其预测值的均方差为5.63%。  相似文献   
5.
采用BETHSY自然循环实验数据对CATHARE2 V1.5qR6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ATHRE2V1.5程序能较好地预测试验装置单相自然循环条件下的热工水力现象,对单相自然循环向两相自然循环的转变以及两相自然循环向回流冷凝运行方式的转变发生时的一回路水装量预测也比较准确,但对于两相自然循环及回流冷凝运行方式下系统的一些主要热工水力参数预测欠佳.评价结果表明,与许多国际性大型热工水力分析程序一样,CATHARE2V1.5qR6程序对剧烈两相流动的预测能力仍有待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从边界层基本特性出发,分析了拟临界区强变物性导致的浮升力效应和流动加速效应对近壁面区域超临界二氧化碳传热特性的影响机理,基于受力分析推导得到了2种效应作用下的超临界流体传热弱化起始点理论判据。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加热工况竖直向上流动,浮升力效应和流动加速效应均会导致近壁面区域切应力减弱,进而影响近壁面区湍流的生成与扩散,最终导致传热弱化;2种效应作用下传热弱化起始点判据分别为浮升力因子Bu=1.16×10-5和流动加速因子Ac=2.91×10-6,上述阈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多尺度耦合分析是目前开展反应堆安全分析的一种趋势,常规的多尺度耦合是将不同程序通过一公共耦合平台实现数据间的传递和交换。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多尺度耦合思路,认为基于相对小尺度的分析手段可扩展应用至大尺度,并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应用于子通道尺度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方法对湍流交混能力的考虑仍存在欠缺,还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R.  M.  Stoddard  A.M.  Blasick  S.M.  Ghiaasiaan  王艳林 《国外核动力》2006,27(2):27-41,50
本文研究了加热水平环形窄通道中过冷水流动不稳定起始点(OFI)和临界热流密度(CHF)。在OFI试验中,使用了6个不同的试验段,其内径均为6.4mm,环形间隙宽度为0.724-1.001mm,加热段长度为174~197mm。试验参数范围如下:冷却剂(水)质量流速85-1428kg/(m^2s),出口压力0.344、1.034MPa,入口温度50-150℃,表面热流密度0.124-1.0MW/m^2,内外热流密度比0-∞。此外,还在同样的入口温度和出口压力下用除气水和含空气的饱和水进行相似的试验,检验了溶解的不凝性气体对OFI的影响。共进行了138个OFI试验,以确认重要参数的变化趋势。在一维流体守恒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能很好预测OFI发生条件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假设在OSV点之前空泡份额为0,用拟合经验空泡率公式的方法,并考虑了OSV点之后的热力不平衡。 在CHF试验中,试验段内外直径分别为6.45mm和7.77mm(间隙宽度0.66mm),加热段长度185mm。试验参数范围如下:试验段出口压力0.344、1.034MPa,冷却剂(水)质量流速100-480kg/(m^2s),壁面热流密度0.231~1.068MW/m^2,入口水温30-60℃。试验得到的CHF值比垂直试验段结构的CHF预测值低。所有试验中的CHF均发生在较高平衡含汽率条件,位于流道上表面因干涸而发生的流动分层位置。数据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关联:在3个广泛使用于垂直通道的CHF关系式中引入经验修正倍增因子和用补偿畸变方法进行数据关联。  相似文献   
9.
黄彦平 《核动力工程》2000,21(3):248-252,263
以CATHARE程序为背景,从理论方法,实验技术,模型结构、数值技术、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和基本不确定性计算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核反应堆大型热工水分析程序计算结果不确定性的来源和相应的对策,并介绍了大型程序不确定的敏感性分析和不性定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二级相变理论的超临界拟临界区划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临界区通常意义上是指超临界条件下拟临界点附近物性变化剧烈的区域,在该区域内超临界流体的传质、传热行为与亚临界流体有很大不同,传统的亚临界热工水力分析模型已不适用,因此拟临界区是超临界流体热工水力特性研究的重点区域。本文基于拟临界区的热力学性质提出一种新的划分方法,认为超临界条件下高密度流体与低密度流体的转变满足二级相变理论,表面张力消失点为拟临界区的起始点,拟临界温度是相转变点,拟临界区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满足Ehrenfest相变平衡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