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2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液通过渗滤和浓度扩散作用在煤层中运移,使煤变成煤种单一的高变质煤。随煤变质程度增高,煤中的活泼金属元素迁出,并加入到热液中,而热液中的过渡金属系元素则被煤层部分吸收,使煤灰分向着降低和增加两个相反方向变化。与热液有关的金属矿床矿物中包裹体常含煤成气成分,说明煤成气参与了金属成矿作用。小规模高变质煤附近,常发现大型金属矿床和小型煤成气田;大规模高变质煤附近,常发现小型金属矿床(点)和大型煤成气田。  相似文献   
2.
引 言 尽管本标题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本文仅介绍离子交换和电化学之间搭界的一个方面,即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与电化学槽结合回收金属的应用。其它方面,如离子交换膜及其对化学发展的影响一般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  相似文献   
3.
系统分析了广西未变质煤,区域变质煤 浆变质煤和热液变质煤的X射线衍射特征。随煤变质程度升高,(002)衍射峰的衍射角增大,半高宽缩小,芳环层面网距缩小;  相似文献   
4.
热液变质煤与金属矿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液通过渗滤和浓度扩散作用在煤层中运移,使煤变成煤种单一的高变质煤。随煤变质程度增高,煤中的活泼金属元素迁出,并加入到热液中,而热液中的过渡金属系元素则被煤层部分吸引,使煤灰分向着降低和 增加两个相反方向变化。与热液有关的金属矿床矿物中包裹体常含煤成气成分,说明煤成气参与了金属成矿作用。小规模高变质煤附近,常发现大型金属矿床和小型煤成气田,大规模高变质煤附近,常发现小型金属矿床(点)和大型煤成气田。  相似文献   
5.
广西煤的拉曼光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系统分析了广西未变质煤,区域变质煤,岩浆变质和热液质煤的拉曼光谱特征。在拉曼光谱图上主要出现芳烃,Cn,C-O-C和-S-H等散射峰。一般随变质程度升高,煤的拦 曼散射谱基线由上凸曲线变为近水平直线,散射峰的数目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
热液变质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液与煤发生对流换热导致煤的变质,该作用称煤的热液变质作用,形成的煤称热液变质煤,渗滤和扩散作用是热液变质煤的主要形成机理,影响煤热液变质的作用的外因是热液的温度,规模,作用时间及频繁程度;内因是煤的渗透性,水分,变质前煤阶,围岩的封闭性。介绍了热液变质煤的空间分布、地球化学和化学结构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用吸附法从察尔汗盐湖卤水中提取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用两步吸附法从察尔汗高镁低锂盐湖卤水中提取锂。将卤水用水稀释并用盐酸调整pH至4~6之间,先用自制的锂吸附剂吸附锂、镁,用水淋洗负载吸附剂,获得含锂、镁溶液,再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锂、镁,之后用1mol/L HCl或60g/L NaCl溶液淋洗锂,用3mol/L HCl或150g/L NaCl溶液淋洗镁。含锂淋洗液用Na2CO3沉淀可获得Li2CO3产品。该方法简单,易行,无环境污染,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了Nano-SiO2掺量和混凝土强度对掺Nano-SiO2混凝土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SiO2的掺入对混凝土28 d龄期的耐磨性能有提高作用,优选提高混凝土耐磨性能的Nano-SiO2掺入量为1.0%~1.5%。在Nano-SiO2掺入量为0~1.0%时,掺Nano-SiO2混凝土的耐磨度随其抗压强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在Nano-SiO2掺入量为Ns=1.5%~3.0%时,掺Nano-SiO2混凝土的耐磨度和其抗压强度呈曲线关系,并无一定的规律,可能是Nano-SiO2掺入量增加造成混凝土的和易性大大降低,从而影响了混凝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广西煤的红外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了广西未变质煤、区域变质煤、岩浆变质煤和热液变质煤的红外光谱特征。一般地,热液中的水分子以缔合O—H的形式取代煤中脱落支链的位置,而使热液变质煤常出现强度较大的缔合O—H吸收峰。随煤变质程度升高,红外吸收峰的数目逐渐减少,芳烃(=C—H)、烷径(—CH2和C—CH3)吸收峰的强度降低,芳烃(CH基面外变形振动)、C—O—吸收峰的强度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