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3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挠性剑杆织机织造的丝织物,停机档一直是主要疵病之一,产生停机档的因素不外乎两类,一是织机因素,实践证明,C/401织机的因素的影响可以忽略,二是原料因素,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指出停机时间应控制在5min以内,才不至对织物外观造成疵病,并得出停机档位移量与停机档外观的变化规律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染液消光度法是利用同一染料在一定条件下对2种毛纤维上染率不同而设计的测试不同毛纤维混纺织物混纺比的一种方法.羊毛和羊绒在一定实验条件的同一染浴中,羊绒吸色较羊毛深,染液消光率小,羊毛吸色浅,染液消光率大,不同混纺比的羊毛、羊绒混合物其消光率也相应发生变化.在用染液消光度法测试毛混纺比时应选用使混纺成分上染率差异最大的染料,染料的选择直接影响测试精度.文章比较了酸性蓝、酸性上青GGR2种染料的上染性能,结果表明:用酸性上青GGR测试羊毛羊绒混纺比更为可行.  相似文献   
3.
海娜及其他阿拉伯植物染料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娜、斯鲁浮、浮沃作为一类重要的植物染料在阿拉伯地区特别是北非地区应用。通过对上述植物染料染色方法和程序的提炼、比较和验证,研究了这些植物染料染色色相、适染纤维、染色条件和配方以及影响染色效果的因素,发现所述植物染料对蛋白质纤维均具有较好的染色性能,对植物纤维染色效果较差,染色时间、染料浓度是影响染色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测试转杯纱捻度的退捻加捻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转杯纱结构和测试转杯纱捻度的几种退捻加捻法测试原理的分析,得出了一次退捻加捻法(GB2543-81)、二重法和三倍退捻加捻法测试棉转杯纱捻度测试结果之间大小的一般规律。在上述三种退捻加捻法中,三倍退捻加捻法测试转杯纱捻度的测试结果最大,其次是二重法和一次退捻加捻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用了不同号数、不同设计捻度的涤纶环锭纱七种,分别采用六种不同的捻度测试方法测试涤纶环锭纱的捻度,从测试结算可看出,相对于设计捻度,三倍退捻加捻法的测试误差最小,滑移法的测试误差最大,这为纺织厂或研究单位在测试涤纶环锭纱捻度时选择恰当的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讨机器嗅觉技术用于纤维鉴别的可行性。运用PEN3型电子鼻提取纤维材料挥发的气味信息,建立气味指纹图谱,选取传感器稳定后的合适试验数据,分别应用线性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腈纶、蚕丝、莫代尔、醋酯纤维、锦纶、氨纶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并尝试将该技术用于棉涤混纺织物的检测中。结果表明: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都能很好地识别所试验的纤维材料,其中线性判别分析方法所得数据点更为集中明显;PEN3型电子鼻能很好地分辨出待测棉涤混纺产品中的涤纶纤维和棉纤维。认为:该技术为快速、便捷、无损鉴别纤维种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纤维种类识别是进行纺织品混纺含量测定的前提条件,本文根据纤维直径和特定着色剂染色后颜色特征,应用支持向量机实现棉麻纤维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指出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对有限训练样本更为科学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测试转杯纱捻度的方法很多,如二重法,三倍退捻加捻法,一次退捻法、一次退捻加捻法和二次退捻加捻法街头分析了前3种方法测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后3种方法测试原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图像处理的纱线捻度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立锋 《纺织学报》2005,26(4):39-40
用适当方法对纱线图像作二值化处理,提取表面纤维图像,并根据图像分析技术中的傅里叶变换原理,对有关像素坐标进行线性回归确定纱线捻度,与手工测试相比,用图像处理测试纱线捻度的方法是可靠、准确、快捷的。  相似文献   
10.
以铁新煤矿9#煤为原料制成的型煤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研制的应力-解吸-渗流煤体变形试验装置,开展了不同围压和孔隙压力条件下的解吸-渗流试验.结果表明:在解吸-渗流过程中,围压恒定,孔隙压力以0.5 MPa/次的梯度降低时,煤体径向变形在1.0~1.5h内达到稳定;孔隙压力降低过程中,煤体径向应变增大,孔隙压力与径向应变呈二次函数关系,且解吸作用对煤体变形有一定的影响;在围压为5.0 MPa时,随着孔隙压力的减小渗透率先减小后增加,表明渗透率存在一个最小值,并且围压越大,最小渗透率对应的孔隙压力越大,渗透率存在最小值是由于解吸和有效围压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