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大跨度连续刚架拱桥的地震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新光大桥是世界上第一座三跨连续钢桁拱与钢筋混凝土V型刚构结合的钢-混凝土组合体系桥梁,主桥跨度为(177 428 177)m.以广州新光大桥为例,研究地震动空间变化对大跨度连续刚架-拱组合体系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地震空间效应变化考虑了桥梁支点间横桥向和顺桥向多点激励和行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地震激励下桥梁的地震响应特征截然不同,地震动的空间变化对主拱肋、V型刚架的影响很大,而对边拱肋的影响相对较小;且随着剪切波速增加,主拱顶相对拱脚的纵桥向位移逐渐减小,而边拱拱顶的纵桥向位移基本不受剪切波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随机最优控制的分离原理,在独立的模态空间中,得出了结构振动控制系统最优控制力、控制作用最优分布、结构振动控制系统受控响应、结构振动控制系统控制溢出等问题的一般算法,阐明了这些问题对应用研究及工程实践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推导极坐标下的应力函数均采用间接方法,数学推演繁杂,而且不够直观,本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直接推导了应力函数.并且,与直角坐标对应,推导了按应力求解的相容方程,从而构成了极坐标下按应力求解的定解条件.  相似文献   
4.
基于能量分析方法,推导了主拱肋和稳定拱肋拱轴线为悬链线的斜靠式拱肋系侧倾失稳临界荷载计算公式,并通过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比较,证明了该计算公式的正确性,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的拱肋系侧倾失稳时横撑切向和径向力学模型的适用性,并将拱轴线为悬链线和圆弧曲线的斜靠式拱肋系的侧倾失稳临界荷载进行了比对分析,阐明了圆弧曲线代替悬链线斜靠式拱肋系侧倾失稳临界荷载的适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拱轴线的线型对斜靠式拱肋系的侧倾失稳临界荷载有一定的影响;当稳定拱肋倾角较小时,悬链线拱肋系的侧倾失稳临界荷载与圆弧曲线拱肋系的差异不超过5%;当矢跨比较小时,圆弧曲线拱肋系代替悬链线拱肋系的侧倾失稳临界荷载产生的误差在10%以下,但矢跨比较大时,二者的差异较大,不可等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用推广的因次分析法求解某些楔形体问题,指出了它与惯常的因次分析法的不同,阐述了推广的因次分析法的应用方法,并给出了实例。最后指出了经典弹性理论的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弹性基础上夹层圆板大挠度问题的精确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禹奇才 《工程力学》1996,13(3):114-122
到目前为止,弹性基础上夹层板大挠度问题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用幂级数求解,碍到了弹性基础上轴对称夹层圆板大挠度问题的精确解,并进行了大量数值计算,列出了有关图表,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
参照目前中国高校的3种双语教学模式,结合结构力学课程的自身特点,根据教材、授课内容及幻灯片课件内容中的中英文使用的比例,提出了适合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7种模式;并针对广州大学实施双语教学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模式,分析比较了7种模式的教学效果,总结了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8.
禹奇才 《工程力学》1999,16(5):108-112
本文提出用推广的因次分析法求解某些楔形体问题,指出了它与惯常的因次分析法的不同,阐述了推广的因次分析法的应用方法,并给出了实例。最后,得出了某些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作者在文献(1)中提出的推广的因次分析法推导了与文献(1)中不同的另一类楔形体的通解。该通解包含了已有的解答即楔形体在顶端受力偶的解答,给出了无限大板在一点受力偶的解答,比其它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0.
考虑强余震影响的变形和能量地震损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主震和余震关系,合成强余震地震波,基于能量等效原理由主震波和两条强余震波拟合等效地震波.以某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位移法和能量法,给出主震地震波和等效地震波作用下,桥墩的最大位移和滞回耗能,评估桥梁损伤情况,揭示强余震对结构损伤的影响规律.引入变形和能量损伤提高系数,对Park-Ang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强余震影响下的变形和能量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